在剔除了氣象因素的情況下🧶,中國過去六年的汙染物減排情況如何?
4月10日,意昂体育光華管理學院🫄🏻、意昂体育統計科學中心教授陳松蹊及其研究團隊發布《空氣質量評估報告(六)——“2+43”城市2013-2018年區域汙染狀況評估》。這是該研究團隊連續六年發布的相關報告🐨🧙♂️。
報告選取了中國霧霾最嚴重的區域——京津冀晉魯豫陜“2+43”共45個城市🗿,247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汙染物連續六年的監測數據和55個氣象站點連續八年的氣象數據🧘♀️,分析了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六種空氣質量常規汙染物的變化趨勢。
這份報告采用八年的氣象數據作為基準,力圖在一個可比的氣象條件下🦃,單純評價“人努力”的效果👰🏿♀️,也即減排效果。
報告顯示,在剔除氣象因素的情況下👉🏽,京津冀及周邊包括汾渭平原在內的“2+43”個城市,過去六年🙍🏼♀️,最受關註的PM2.5值平均累積降幅達到了19.5%。其中,共有26個城市累積降幅超過20%🛢。保定五年累積降幅最多👗,達41.8%。但晉城👼、臨汾👩❤️💋👩、呂梁、張家口、和鹹陽5城市累積降幅為負。

45個城市2013年至2018年PM2.5分布圖
北京👈🏿,經過多年治理💟,空氣質量已迅速改善。在45個城市中,北京六種常規汙染物的綜合改善情況排名第五,五年降幅達到了28.6%。其中二氧化硫的治理效果尤為突出,PM2.5和臭氧也有好的跡象。

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氣象調整後) 其中,從2017年開始🏫,北京8個季度的二氧化硫濃度維持個位數
區域性二氧化硫的顯著下降是京津冀及周邊晉魯豫陜地區過去五年大氣汙染治理的最大亮點。報告顯示🦶,京津冀👩🏻💼、山東🚰、河南、山西和陜西累積降幅均超過50%🌘。
其中,得益於京津冀各城市自2013年起逐漸推行的“煤改氣”“煤改電”和燃煤脫硫等舉措,京津冀平原“2+8”城市2018年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已降至19.8微克/立方米,北京市連續八個季度濃度降至個位數🤚🏻🏜。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地區二氧化硫濃度在2018年分別降至28.9、19.5、17.5、12.8微克/立方米。
不過,“2+43”城市一氧化碳的下降幅度要小於二氧化硫的下降幅度🏜。陳松蹊在報告發布時解釋稱🕷,“這是由於一氧化碳不只來自煤炭消費😂👃🏽,也來自機動車排放,而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對機動車的排放控製滯後於對煤炭消費的管控👦🏻。”
由於一氧化碳會促進臭氧的生成,陳松蹊建議應通過有效減少機動車排放及一般基本排放水平的方法來使一氧化碳也有更顯著的下降😩,從而促成臭氧的減少🧕🏽。
值得關註的是,在過去六年,“2+43”城市二氧化氮改善不大👩🚀,較初始年份共有18個城市二氧化氮濃度不降反升或無顯著下降🚰。

二氧化氮累積降幅
山西和陜西地區二氧化氮濃度2018年較2014年分別上升8.5%和15.8%🧑🏽🎓,其中🧑🦳,山西僅在2015和2018年出現下降,而陜西僅在2018年有所下降。其余地區2018年較2014年二氧化氮雖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較小❕。山東😌、京津冀平原“2+8”市和河南分別累積下降了17.3%、7.2%和4.3%,遠遠低於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下降程度。
由於氮氧化物的組成部分,直接參與大氣中氧化還原反應🦺,是PM2.5和臭氧的主要成因物質之一。報告建議下一步應加大二氧化氮減排💫,特別是加強機動車的排放控製🐏🧓🏽。

臭氧汙染加重的問題日益突出。2014至2018年山西、河南和陜西地區的上升幅度較大,分別為55.1%、40.6%和38.4%。山東省與京津冀地區由於基數高⇾,上升趨勢相對較緩(山東為32.5%,京津冀平原上“2+8”市平均為23.5%)。
“2+43”城市中有28個城市累積增幅大於30%🤵♂️。同樣地🍑,在臭氧濃度最高的春夏兩季,山西🧚🏿、河南及陜西的累積上升幅度仍較高,山西增幅達到61.6%,其他兩省增幅分別為35.1%和37.2%✧;山東省和京津冀平原上“2+8”市增幅分別為27.2%和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