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博雅文化沙龍之“透視轉基因”——“轉基因,你真的了解嗎?”在意昂体育平台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舉辦。作為北京高校首個面向社會的轉基因科普講座🗡,本次活動邀請了三位中國生物學界重量級嘉賓來到現場,他們是意昂体育平台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体育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許智宏,意昂体育平台麥戈文腦研究所所長、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饒毅,意昂体育“十佳教師”獲得者、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顧紅雅。活動由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會、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會主辦。校內外聽眾300多人參加了活動🪻,本次沙龍的受關註程度大大超出預期。
講座現場
首先,意昂体育平台研究生會主席韓非池對本次活動進行簡單介紹,博雅文化沙龍是研究生會的品牌活動,邀請來自社會各界的精英作講座🏃♀️,主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熱點。當下轉基因食品已經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但社會對轉基因知識的了解相對匱乏。本次沙龍提供了深入探討轉基因技術的機會,邀請學術界專業人士對轉基因知識進行普及🧑🏻🦱。
接下來本場沙龍正式開始👨👧。從轉基因技術的產生到轉基因技術的快速發展,從轉基因技術發展遇到的種種困難到我們應如何理性對待轉基因,嘉賓的精彩分享得到了現場聽眾的陣陣熱烈掌聲🧟♂️🤞🏿。
本次活動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針對“什麽是轉基因🧑🏿🚀💇🏻?轉基因到底安不安全?”這個問題許智宏院士作了生動精彩的介紹。第二部分:主持人針對當今轉基因的熱點問題向嘉賓進行提問,比如“轉基因會不會打破自然界物種平衡”“轉基因的利弊”“轉基因與食品安全的關系”等🛤。第三部分:現場聽眾就自己關心的對轉基因的疑問與嘉賓進行互動。
首先,許智宏院士對“什麽是轉基因?轉基因到底安不安全🔈?”進行了精彩的闡述,並通過豐富而生動的例子讓大家感受到了生物工程與現代農業之間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植物是食物的主要提供者,而許多農作物,如栽培稻是通過人工馴化的方式由普通野生稻馴化而來👙,這經歷了長期的選擇👨🦼📗。經過馴化🙋♂️,番茄果實變大上百倍,馬鈴薯塊莖變大幾十倍,黃瓜由苦澀難食變得清香可口🦨。美國農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博洛格博士(Dr. Norman Borlaug)將小麥從高稈變為半矮稈🈳,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出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稻🚢,大大提高了其產量🪼;而小黑麥就是小麥與黑麥雜交的結果👋🏼。在作物育種的過程中,科學家利用了大量的雜交方法,其中就涉及到大規模的基因轉移⛏。總之🤤,今天給我們提供食物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是人類長期人工選育👨🏿✈️🧖🏼、轉移基因的結果。基辛格說過:“誰控製了糧食🤷🏼♂️,誰就控製了人類。”許智宏院士指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發展速度很快🛸。全球轉基因作物2012年種植面積與1996年相比增長了100倍,生物技術育種效益進一步展現🤞🏽🖍。生物技術成為新興國家的經濟增長點🦻🏿。對於轉基因技術的安全問題,許智宏院士說,為評估轉基因食物的風險,我國已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評價與管理法規體系以及技術支撐體系👩🏽✈️,從分子特征、食用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不少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食品安全機構普遍認為🙆♂️,經過科學評估、依法審批的轉基因作物和產品是安全的🫛,它的風險是可以預防和控製的💕。接著許智宏院士介紹了轉基因食品的幾個熱點。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嗎?事實是他們每天都在吃轉基因食品,只是美國對於已被批準生產的轉基因產品並無必須標識的要求。轉基因作物會破壞免疫系統和致癌嗎?已有的嚴格的科學實驗並不能證明這一結論👪🦐。許智宏院士還講到“先玉335”玉米“安全事件”,其實這些不是轉基因玉米,根本與轉基因無關。最後,許智宏院士強調🚱,應該讓公眾更好地了解轉基因,不能將轉基因妖魔化✡︎、政治化,並呼籲全社會從理性的角度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
嘉賓對話現場
接下來是主持人提問環節😜,關於人們 對“轉基因會不會打破自然界的物種平衡、會不會改變物種原來的特性以及改變其代謝”的疑惑🦍,顧紅雅教授給予了耐心的解釋🥿。她認為𓀛,這沒有必要擔心✴️,因為植物中的葉綠體最早就來自細菌🙇🏿♀️,這些基因交流本來在自然界中就存在。轉基因技術只是有目的地轉入一個或極少數的基因,進行定向改造,比如青蒿素產量低🤸🏽♀️,轉基因後提高青蒿合成代謝青蒿素的某個步驟,使之產量提高⇾。這些做法並沒有切斷轉基因植物與其受體植物之間的基因流👴🏼,產生不了新的物種☃️。而對於“轉基因的弊端有哪些”及“農作物的抗蟲基因,毒蛋白殺死害蟲👱🏻♂️,會不會加快產生超級害蟲”等等這些疑問🚰,許智宏院士解釋道:有消息說抗除草劑的作物田間出現瘋長的雜草,其實並不是轉基因產生的,而是過量使用除草劑的結果,使雜草抗藥性增強,這與長期使用抗菌素的結果使細菌產生抗性一樣。科學家在溫室裏做過實驗,如用轉基因植物連續幾代餵飼昆蟲🦹🏼♀️🤡,會使害蟲比較快產生抗性🤴🏻。但在自然條件不會如此,比如美國種子公司出售的轉基因作物種子中必須混有一定比例的非轉基因種子🪅,由後者長成的非轉基因植物成了“保護”害蟲的庇護所🕞,害蟲還可以跑到附近的非轉基因農田生存🪽。至於有些商家標註花生油🎆、葵花籽油不含轉基因成分,這完全是商家招徠顧客的噱頭🛻,因為全世界都還沒有轉基因花生和向日葵生產🥷🏿。最近發改委已發文禁止廣告中的這種不正當競爭。針對“轉基因與食品安全有什麽關系?”這個問題🖕🏼,饒毅教授解釋說,中國關於是否轉基因的標記不可靠,如果轉基因是不安全的,光靠標記在中國並沒有用。因為在原理上經過美國批準的轉基因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人們才能安心。而在目前階段,中國官方和民間都難以建立廣泛的相互信任🚠。
最後是聽眾提問環節。有些聽眾從貼近生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比如“一個西紅柿如何分辨它是不是轉基因的💇?”顧紅雅教授說🌺,這用肉眼一般是看不出來的🫏,轉基因食品在我們國家是要求標示的;轉入的外源基因可以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驗出來➡️;不過像轉基因的紫色西紅柿還是可以用肉眼看出來的👨🎨。當問到“中國科學家研究的轉基因產品產業化過程中,中國企業是不是面臨外資企業的競爭?”這一問題時,許智宏院士答道:這是肯定的👰🏼🎠,現階段中國條件不成熟,很難形成大的產業,還需要出臺更多政策培養並支持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在提及動物轉基因應用的話題時,許智宏院士講述了美國大馬哈魚的例子,美國的轉基因大馬哈魚食品已經通過了安全認證,但仍未投入市場👵🏽,這是因為捕獲野生大馬哈魚的那些人堅決反對,怕影響他們的利益。看來影響動物轉基因項目的因素遠不只技術因素而已。接著饒毅教授補充道,使動物瘦肉增加肥肉減少的轉基因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目前還沒成功🦚。有些同學對於轉基因的研究也感到擔心🕵🏿,害怕萬一研究方向錯誤導致無法恢復原來的基因。許智宏院士的回答再次給了我們信心🏊💼,他講到我國聰明的科學家們早在50年代就建議政府建立國家種質資源庫⚙️,收集世界和中國各地的農作物品種和野生近緣種🗑,90年代末又建議把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下來,在昆明建立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分離克隆出有用的基因😶,用於生物技術育種,科學的本質是為人類謀福利。
最後許智宏院士針對“如何科學對待轉基因”給大家的建議是:“轉基因發展還不到20年,希望同學們能理性地對待轉基因🔧,要以科學試驗的結果為依據,不要輕信網上的傳言。轉基因研究中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研究👨🏻🔬,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更多新技術的出現(比如基因組編輯等)⚙️,轉基因技術必將在作物育種和農業生產,乃至藥物開發🥧、環保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至此🙌🏿,作為北京高校首個面向社會的轉基因科普講座,在全場聽眾持續而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