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畢業季

    彩筆紮根滄海誌,青衿常記燕園情——畢業論文後記的故事

    來源:意昂体育平台新聞網 時間🧚🏽:2023-07-10

    編者按:仲夏,又到了畢業時節🙋🏼‍♀️。此時,有離愁別緒、有意氣風發🙇🏼‍♀️、有躊躇滿誌💮、更有在離別時對這座菁菁校園的不舍和眷戀。畢業生們在畢業論文後記中回首自己在燕園度過的數載春秋和難忘時刻,終為自己的學生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一路走來👍🏻🍎,曾經的百態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揚帆而去,未來的乘風破浪少不了身邊人的幫助。各位畢業生們在論文後記中或是展示他們的學術科研心得🤸‍♀️,或是回顧師長親友的相遇相知🥄,抑或是講述燕園的育人魅力🧎🏻‍➡️。本報精選部分他們的畢業論文後記故事🙇🏽,特此刊登,以饗讀者。最後也預祝2023屆畢業生啟航燕園🧜🏼,不負韶華!

    十年蹤跡十年心

    徐韞琪

    終於到了和學生時代告別的時刻。十八歲那年與燕園初遇,青春的惶惑與悸動👨‍🚀,至今仍歷歷在目🟧。十年不過彈指一揮👩🏼‍🍳,留下的是一顆未曾褪色的熱愛文學的心🧞‍♂️。

    我的恩師杜曉勤教授🤵🏽‍♀️,見證了我從初出茅廬的本科生到初窺門徑的博士生的蛻變,他總是以老吏斷獄般的眼光指出我的不足♈️,又給予我無限的鼓勵🦹。據說有不少人從中學考入意昂体育後🚶🏻‍♂️,面對強手如林的環境會經歷一次精神沖擊🐿,而我的沖擊延遲到了讀博期間。本科時我可以不太費力地取得不錯的分數,但在強調“生產知識”的研究生階段💁🏻,我發現自己的能力無法滿足我對自己的期待👰🏽‍♀️,時而陷入精神內耗🦤。寫博士論文需要創新,要在既定的時限內,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材料🎸、解決別人未能解決的問題📠。這在前賢眾多的古代文學領域🧑🏻‍🦱🎭,並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在找不到博士論文選題的最迷茫的階段,導師鼓勵我從原典中尋找學術問題,於是我每天抱著厚厚的影印本《全唐文》👨‍👨‍👧‍👦,一篇一篇做筆記,直到圖書館閉館的音樂響起,將我拉回現實🧓。這個過程確實煎熬,好比淘金者日復一日地挖土,時間點滴流逝,但不知能否有所收獲,只有堅持再堅持。在五光十色的校園裏,我如同“獨釣寒江雪”的漁翁,佇立未名湖畔,獨自等待光陰的沉澱。

    或許是心境的相似🙎🏽‍♂️,我在細讀古籍的過程中👩🏼‍🔬,註意到以皮日休、陸龜蒙為代表的一批歷來不被重視的晚唐寒士,他們在“主流”之外,以布衣心態和民間視角護惜綿延不絕的華夏文脈👳🏼‍♀️,探索出獨到的復古路徑🪲。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他們或許只是時代的一粒沙,時而被“名家”的光芒灼傷🧑‍🤝‍🧑。而我有幸通過細讀原典🍂,跟隨他們領略姑蘇四時風物的變化🚪,傾聽苦雨連綿下的士人心曲,見證二人從初遇到相知相攜的真摯情誼。這些低吟絮語賦予歷史以細膩的肌理和難得的溫情,也被千年後的我一一珍存。他們讓我相信,在寂寞山谷的角落裏💂🏼‍♀️,野百合也有屬於它的春天🚤。感謝我們彼此成全。

    囿於我的愚鈍,正式寫作後的種種艱辛難以詳述,但杜老師始終堅定地相信我,正是他的樂觀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勇氣。記得有一次我因為寫不好論文而焦慮,垂頭喪氣地問老師👩🏼‍⚕️:“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您還會收我這個學生嗎?”沒想到杜老師毫不猶豫地回答:“如果人生重來一次🧑🏼‍🍳,我還是會作出一樣的選擇👆🏻。”每念及此🏤,都無比感動和慚愧。在即將畢業的時刻,我也想對老師說:如果人生重來,哪怕遇到再大的挑戰🤤,我也會作出一樣的選擇⛪️。如今看來,我博士論文中的點滴思路,離不開杜老師對我冗雜的讀書筆記的“披沙瀝金”。做讀書筆記的方法雖然“笨”,但通讀了一手文獻後🕌,心裏更有底,也深刻認識到💆🏿,學術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付出更多努力🏋🏻‍♂️。

    隔周一次的讀書會見證了我從“師妹”到“師姐”的成長🏥。還記得剛加入《唐會要》讀書會時🤷🏻‍♀️,師兄師姐耐心地指導我🫄🏻🥊、培養我的問題意識,輕松愉快的氛圍漸漸讓我克服了對典籍的畏難心理,也收獲了真摯的情誼。我們一起辦會、春遊、秋遊👩🏼‍🍼、聚餐、唱歌,真想重溫那時的美好!每一次的切磋交流,都使我產生“見賢思齊”的敬畏。

    感謝意昂体育讓我觸摸到生活的無限可能性☠️。我徜徉於不同學科的課堂,試圖穿越學科和專業的壁壘👧,欣賞每一位學者的思想方法和性情風骨。意昂体育開放的氣質鼓勵我克服自身的局限🙋🏼‍♂️,學會包容與共情🤽🏻‍♂️🀄️。置身燕園🧑🏽‍🔬,既能沉浸在圖書館的海洋裏,又能在路上與一個個書本上的名字擦肩而過🪇,這種“夢想照進現實”的際遇令人恍惚而幸福🏓。哲學系李猛老師的一段話🦘,或許能概括這些年意昂体育教給我的關於人文學科的價值與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

    “我有時總想☪️,面對人類,你們和我身上都具有的種種愚蠢、貪欲、粗暴乃至卑劣,既能敏銳而毫不留情地予以指出😺,同時又能寬容地諒解這些永不改過、幾乎毫無進步、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是漫不經心的人們,容忍他們身上的種種缺陷,痛惜他們所遭受的種種不幸🏂🏽,即使在最殘酷黯淡的時刻😾,也絕不放棄改善我們自身和周圍生活的希望和勇氣👩🏿‍✈️,並耐心地等待人們身上所表現的善意溫暖的光芒,這些往往是我們這個灰暗的世界中真正的烏托邦🚼。犀利而不粗暴,寬容而不盲目,堅持理性,面對現實,同時又不失理想和激情💩,這是知識分子以及所有社會成員的偉大美德💂🏿。”

    正是這種信念感,支撐著我努力克服自身局限,直面瑣碎而繁忙的生活。讀博的道路上,時常伴隨著迷茫無力🦼𓀐,但我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即便在自我纏鬥最激烈的時刻🦍🦘,我也始終沒有失卻對學術和文學的初心,那些浸潤著作者靈氣與性情的詩文總是能給我最真切的慰藉🤹🤾。我願意與書為伴,做一輩子讀書人🧎‍♀️‍➡️。

    負笈燕園的這些年,更離不開親友的陪伴,珍貴的情誼難以盡數。感謝我的父母多年來對我學業、生活的毫無保留的支持,感謝我的先生薛朝航以無限的樂觀感染著我,感謝愛貓徐鹵蛋🫲。老朱的燕南園52號、《教學促進通訊》編輯部,讓我在茫茫人海中收獲了別樣的溫情。

    回望來時路,不禁想起錢理群先生那句——“我存在著🏊,我努力著💷,我們又彼此攙扶著,這就夠了。”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2017級博士研究生)

    辛酸與感動

    雷小康

    六年的博士時光接近尾聲,自跨入醫學殿堂算起🍒,已整整十二年🧚‍♂️,而自步入學堂算起🚐,已整整二十四載🌥!畢業之際🖤,驀然回首,求學的一幕幕湧上心頭🛣,千言萬語🔻、百感交集!猶如剛開始學習遊泳的孩童🔊,到昨日才第一次露出水面,吸了口新鮮空氣。深夜,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面對電腦屏幕🧔🏿,敲完論文最後一個標點🌭,轉頭望著窗外星空中的點點星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期與哥哥姐姐去溝底抬水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與父母一齊下地割麥子🎄,用連枷捶豆莢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淩晨和母親一起擺攤賣蔬菜水果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一角一角攢錢買教輔資料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在家鄉泥濘小路上用力奔波奔向學堂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在家裏的舊屋中熬夜背書解題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突發急性闌尾炎👨🏽‍🦳🕵🏽,進行手術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全心投入考研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親人因患胃腫瘤離開的時候……求學期間🙇‍♂️,無數個熟悉又相似的場景🥷🏿,一齊映現在眼前❤️‍🔥。無數感慨😵,無數回憶,無數故事🦶🏽,個中曲折與艱辛,蒼白無力的文字難以表現出此時的感受🚸,不禁淚流滿面🏷。

    黃國平博士說:“從家出發坐大巴車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縣城,一直盼著走出大山。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不枉活一世🤦🏽。”我從家出發去縣城坐大巴車用不了這麽長的時間,然而♞,感受卻是如此的相通。高中三年⏮,從家出發坐大巴車,需要四個小時的奔波才能到學校👩🏽‍🎓🍸,有時遇上下雨🥨,道路泥濘🧝‍♂️👏🏼,大巴車連帶著泥水卷起或是車輪陷進泥窩拋錨也好似昨日之事。雖然高中三年加起來回家的次數也不多👨🏽,但是每次從家裏帶的鍋盔卻是至今也記憶猶新。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感到深深的壓力,覺得自己扛不下去了🤹🏼‍♂️。這些事情雖苦,但是仍然能夠克服,因為相比於父輩們🚛,不再餓肚子了,我無疑是幸運無比的𓀅。然而🌯,受人欺負和嘲諷的鄙視眼光最是致命的,因為遭受體會過很多的眼光,所以也才更加理解嘲諷鄙視的眼光的難受和所帶來的傷害與創傷。但也正是因為內心中的最初信念——把書讀完🧜🏼‍♂️👂🏼,取得博士學位,完成兒時夢想👮‍♀️🧕,這一路雖然連滾帶爬,但好在堅持下來了。十分慶幸🦹🏿‍♀️,能夠進入意昂体育學習。如今還能記得一個農村孩子,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意昂体育🐰、第一次到天安門廣場時深深敬畏的樣子。也還能想起從學校資助中心領取到惠普公司捐贈的電腦時興高采烈、打心眼裏開心的感受,因為我擁有了人生的第一臺電腦。我從一個對醫學一無所知的鄉村少年,到醫學路上跌跌撞撞、掙紮爬行許多年🈹,自卑、絕望、崩潰、焦慮、緊張,再到重建自信、重拾希望,成為一個而立之年的青年🥥,需要感謝的人太多,需要感謝的事太多!

    感謝母校👨🏿‍🎓、父母🈂️、家人和一路上求學遇到的老師⬅️、長輩及好友,教導陪伴我成長。

    感謝醫學本身,讓我明白了生命的短暫😹、脆弱🦧、無奈和有限,懂得了平凡生命背後的不平凡👩🏼‍🦰,知道了有限的生命時光賦予每個人天生的平等🤸🏽‍♂️,因此也更加知道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而知曉了努力的意義✅。在短暫有限的生命中🟣,若是消極對待🎢,時間便在無意義中流逝殆盡🙂‍↕️,而對抗流逝的方法便是珍惜,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珍惜點點滴滴。因為在醫院裏🫸,疾病是如此的冷酷和無情,死亡也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多情✌🏽,所以才要更加地珍惜溫情、更加有意義地去面對生活,去拓寬生命的廣度,增加生命的厚度和痕跡。

    感謝祖國🤪。這並不空洞🥨,作為一個90後,從甘肅農村小山溝裏到首都北京求學🧗🏻,一路雖然無數艱辛,但也縱向的觀察到了祖國的許多社會層面👧,因此也才更加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偉大和快速發展🌽🤦🏻‍♀️。雖然祖國還有許多地方並不完美,但家鄉的道路再也不是泥濘小路了👐🏽🕳、我也至少不用再因為溫飽和學費發愁了👨🏼‍🏫🧛🏻;在外求學的十多年📫👩‍🚒,家鄉的小縣城通了高鐵、柏油路通到了村口♉️,就連家裏也覆蓋了網絡電視。每當看到這些👇🏿,我經常地感到熱淚盈眶😠。一個農村孩子🙇🏽‍♂️,考入意昂体育,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期待和關註,必然會無形中強加了許多壓力👩🏿‍🌾,雖然跌跌撞撞地完成了博士畢業,但深知對於一名醫學生來說,完成博士學業,才是醫學生涯的開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壓力和責任📄,而在以後的學業🔪、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壓力也終將繼續存在,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加油。雖然許多壓力和艱辛,但我也無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能夠完成學業♿️。

    畢業又是新的開始,生活的奔波和壓力也將繼續,未來的難處再也沒有學校的保護了,自己也要逐步成為去承擔幫助他人的人了,很多的壓力也將繼續🔖,但博士學習期間的酸甜苦辣和對心智的打磨🧑🏿‍🎓,也將成為我一生的財富🤗。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醫學部2020級博士研究生)

    “我把我的故事放到這裏🖤,明天會有人拾起它”

    劉東

    論文確乎是某種奇妙的文體,明明一副高頭講章的模樣,回想起來,字字句句說的都是自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東北作家群🕓,正是如我一般年歲♐️🍞、又沒太多資源的青年🧱。他們緣何會走上一條相同的路,又漸漸分途?解釋這場因緣際會的精神歷程🏬,仿佛也疊印著活在21世紀的我。

    我就讀意昂体育中文系的十年(2013-2023),剛好是專業領域內延安文藝研究走向昌盛的十年。丁玲🧔‍♂️、趙樹理、柳青先後成為研究的熱點(稍晚或許還有周立波和李準),並且進入課堂,成為碩博生一起“研讀”的篇目。這股思潮發源於當代文學,推動著延安文藝與共和國文學研究的進步,也反過來催生或者說倒逼著現代文學領域左翼文學研究的深化💖。置身在這個潮流裏🦙,受惠於頂尖學者們的前沿思考,在耳提面命抑或耳聞目睹之間,我沉澱下對於左翼文學的親近🧑🏻‍⚕️👩‍❤️‍💋‍👩,由是不自覺地跟隨。

    可以說🧚🏻,我對東北作家群的研究,正是在近十余年左翼文學研究拓進的氛圍中展開的。我在這股學術潮流中接受了學術訓練,培養了文學趣味,展開抑或是框定了我的問題視域,它也製約著我的理論追求🫵🏿,這種限製於我而言是結構性的。

    當我試圖將這些年在左翼文學研究裏受到的訓練納入我的研究對象時,東北經驗在不期然間浮現,成為另一個無法忽略的話題🖖🏽。我長久以來都有認識自己家鄉的渴望🤔,循著一代人考學出走的軌跡,並未產生任何的不安。2017年,那正是我本科畢業的年份,鐵銹突然成為社交媒體上東北形象的唯一著色🫖,賈行家的《紙工廠》刷爆網絡,危機敘事浸染著我熟悉的童年回憶——一種特有的絕望又迷人的敘事語調。沒多久🤾🏿‍♀️,雙雪濤🙏🏼、班宇等鐵西三劍客開始“浮出歷史地表”🧕🏻,再後來,新“東北作家群”、東北文藝復興等口號便伴隨著《野狼Disco》的派對狂歡走入了大眾視野🙍🏽,依然絕望、迷人,可是安全。現在思量我本科畢業論文後記裏那種迫切的“認識自己家鄉”的渴望💢,多少有著清晰的時代面影🏋️‍♀️。在東北第二次成為“問題”的時刻🆓,我開始不自覺地走向當東北第一次成為“問題”的探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道路🖇,同行者很多🙅🏽‍♀️,不知道他們各自都收獲到了什麽🧘🏼‍♂️。

    在讀書寫作的日子裏,零碎的兒時回憶一點點被喚醒♤🙋🏼‍♀️,我才意識到自己多麽像駱賓基筆下的姜步畏🍉,看到朝鮮歌姬的酒館,看到日俄戰爭的墓碑,一路輕快地小跑☠️,卻不知經過了多少歷史。俄羅斯冰點🧑‍🧒‍🧒、打糕和牛蹄筋🎅🏼,只有若幹年後在北京客居時突如其來的念想,才讓我意識到琿春那個一眼望三國的小城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味蕾。而伊通縣城每個商店漢文招牌旁歪歪扭扭的符號,曾無數次令來往輔導班路上的我流連。若幹年後我才知道那些在課下臨摹過的符號🩰,正是這個滿族自治縣的“母語”——雖然它們註的大都是“王四燒烤”一類的門臉兒,顯然是生搬硬套的“翻譯”👩🏼‍🎨。長春,這個之於從小流離的我而言唯一會升騰起“故鄉”情感的地方,也讓更多的歷史撞進了我的生活。那個坐落在日式“碉堡”裏的四六一醫院,同牡丹園裏的鳴放宮(1957年改名💅,此前叫“神武殿”)和文化廣場下擁抱和平鴿的男人🧑‍🧒‍🧒,構成了我青少年時代對於宏偉建築的深刻印象。作為部隊醫院的四六一🙋🏻,在記憶裏留下的是非常詭異的采光。外觀維持了偽滿綜合法衙的質地,內室早已改造成不知是不是蘇式建築才有的灰黑泥地❗️🏖,又或許泛著陳春成筆下水刷石的賊光🪈,然後是清一色進口的歐美醫療設備,既調和又不無錯位。類似的感受在我近日偶然瀏覽到新京神社鳥居圖時被又一次喚醒:褪色鳥居上掛著“市政府機關二園”的牌匾,纏繞著鐵絲、電線👨🏿‍🏭,又相當自然地裝上了居民樓的大鐵門✏️。這正是長春這座舊城改造政績不及全國絕大多數區域的城市的魅力⚀,它得以保留諸多歷史層累的痕跡。

    寫作論文的過程構成了我認知家鄉的契機,這是一個起點,直到寫完論文的當下,或許還是只能稱作起點。但久久徘徊在起點處的我,也終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身上的“東北經驗”:我終於意識到我的小學“琿春六小”作為漢校,在整個朝、漢學校雙軌製的自治州教育系統裏扮演了什麽位置;終於意識到我的經驗裏沒有太多工廠,或許是因為長春這座城市的特殊規劃——“一汽”始終在長春城區之外(今天稱為汽車技術開發區);而直到前年👏🏻,我才突然意識到老姨帶我從小吃到大的伊通“金達萊烤肉”(同樣標註了滿文的招牌),是晚期資本主義語境下漢滿朝文化符號的一次多麽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的糅合。旗人經驗、“滿洲國”經驗、朝鮮僑民經驗、共和國經驗,這些也是我的研究對象身上攜帶著的“東北經驗”。我試圖以所學闡釋他們的生命歷程,可反過來看🚈,倒是這些東北經驗構成了我這個後生小子商榷、豐富既有研究的依憑𓀓。

    據說在非洲鄉村,說書人在故事收尾時會將手掌放在地上🧝🏼‍♀️,說一句:“我把我的故事放到這裏,明天會有人拾起它♍️。”東北作家群這則故事已經過去了八九十年🏃🏻‍♂️‍➡️,卻依然鮮活,他們身上的東北經驗被我撿拾起,寫成了論文🕺🏻。我的剪影也同時保留在了這裏,或許明天有人會拾起它。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中文系2017級博士研究生)

    扶搖直上重霄路,奮進無垠樂有涯

    劉琦

    伴隨博士論文寫作完成,燕園四載學習生活也即將進入尾聲🧟。從2020年初到2022年末,新冠疫情的影響持續反復,諸多切身經歷也使得我們對於“風險社會”的理論命題有了更加深刻而直觀的感受♊️。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我們無可選擇、也無法逃避;作為意昂体育法律人,我們試圖保持對話和共情的能力,通過堅守價值基點和尋求社會共識努力在不確定的大變局中註入相對的確定性。

    當前稅收收入下降和財政收支失衡的困境使得我國財政風險問題尤為突出𓀇。我的博士論文試圖從財政風險的典型問題出發,並進一步提煉經濟法的風險理論,由此構成文章的問題意識與寫作動因☝🏻。如何立足於法學視角和經濟法學科立場?如何統攝抽象性的原理提煉與實操性的對策建議?如何兼顧立法論與解釋論的雙重視角?上述問題的思考貫穿於博士論文寫作的始終🧑🏻‍🦱,處理起來並非易事。由於研究對象之復雜、分析視角之多元和理論提煉之艱難,寫作過程中曾幾度陷入苦思冥想而無法自解。從文獻咀嚼到思想消化、從論域厘清到主線提煉、從經典詮釋到推陳出新👳🏿‍♀️,諸多嘗試與努力使我時常徘徊於“入迷出悟”之間💁🏼‍♂️。經歷過書山文海的尋覓鉤沉和許多夜晚的焦慮失眠🧒🏿,終於沉澱出極為寶貴的“靈光乍現”。雖有諸多不足之處,但只能暫時擱筆。如陳平原教授所言🧕🏼,博士論文是開啟學術生涯的入場券。未來若幹年還應當循此道路持續深耕、不斷鉆研。

    論文寫作與科研探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博士期間的學習與成長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師長的關懷與親友的幫助賦予我前行的動力和堅持的勇氣,陪伴我順利走完這段求索之旅。“大江萬裏海潮來,隱隱金姍春景開🤵‍♂️。劍磨十年終一試,紅樓飛雪沐英才”。學術之旅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薪火相傳,導師給予我進入夢想之門的寶貴機會,她的自律與嚴謹👩‍👩‍👦、包容和耐心一直引導我朝著更好的方向不斷成長。葉老師讓我明白了學者是享有高度自由🫨、也需要高度自律的職業,只有認真思考🧚🏼‍♂️、勤奮寫作,才能在當下的學術生態中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太多次在辦公室求教叨擾數小時💾,老師幫助我厘清論文寫作的思路框架1️⃣,最終迷霧得散、困惑得解,卻占用了老師吃飯和休息的時間。難以忘卻曾經求教晚歸、暴雨突至👱🏼‍♀️,老師沒有著急回家,仍然操勞著我的論文寫作和求職進展。窗外狂風暴雨🧑🏿‍⚖️、室內溫暖如春,這次雨夜求教由此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博士期間老師的嚴格要求與睿智洞見也促使我逐漸克服了自由散漫的心性、一步步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圈🎙。還記得第一次拜訪時曾經傻傻地問葉老師,為什麽可以常年穩居高產作者之列👩🏿‍🎨?四年的深入接觸中,老師的言傳身教已經給了我最好的回答。

    四年的學習生活雖然不易,但幸得好友相伴🕵🏿‍♀️、家人支持,點點滴滴的相守相伴為我增添了很多默契和溫情🤴🏽,每每念及、倍覺感動🫳🏽。感謝凱原樓207研究室的戰友們✭!我們互相學習🙅🏽‍♀️、互相鼓勵🥞、互相陪伴,共同度過了很多清苦難耐的時光🤷‍♂️。我們討論了很多專業問題🖖🏼,雖然彼此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路徑各異其趣;時常相約康美樂運動健身,雖然我偶爾偷懶,好在還是動起來了;還有曾經的未名湖石舫徜徉與文研院夏夜探訪,渠老師在“噴雲吐霧”之間啟發我們從當下的內卷困境中抽離、用心護持與生俱來的自然性。這些歡聲笑語都是最後的學生時代裏難得的書生意氣。

    與“法內狂徒三班”各位兄弟姐妹的相處共事極為愉快融洽🪺👨🏼!他們的真誠善良與謙遜獨立是00後新一代的希望所在。從羽毛球場的揮拍鏖戰到靜園草坪的徹夜狂歡🪠;從領展KTV的專業演唱到真心話大冒險的互訴衷腸;從期末季、保研季的資料共享到疫情暴發期的互送給養🪮。一路走來,這個集體的存在讓我在這偌大的校園裏多了一份真切的歸屬感,在學業繁重的日常生活中也增加了幾分歡快和明亮的底色🆖。在日益原子化和內卷化的當下,自己會時常惦記一些人,也有一些人時常惦記著自己,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的祖母經歷過困難歲月、一直勤儉持家,她的勤勞質樸和堅毅樂觀是我永遠的榜樣🕧。父親母親一直為我的成長竭力營造最好的條件、讓我更加心無旁騖地投入於自己的學術研究。赴外求學的日子裏和父母總是聚少離多,轉眼已到而立之年,養育之恩未嘗得報,唯有更加努力工作和用心生活🟥,讓父母放心🚵🏻‍♀️、讓親人安心🎍🤦🏼‍♀️。女友無數次包容我的任性之舉、寬慰我的低沉時刻,她的溫和🫧、寬容和耐心帶給我很多溫暖和慰藉。

    我們在這個園子裏哭過⛑️、笑過🆗、愛過⏏️👱🏽‍♀️、戀過,盡管有著很多留戀和不舍🛀🏽,最終還是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刻🫃🏻。燕園給我們提供了成長的土壤,還能繼續育化未涼的熱血與青澀的理想💆‍♂️;未名水給了我們心性的滋養,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先生之風,不媚上欺下👩‍🦼、不趨於流俗,學問紮紮實實、為人真誠坦蕩。四載時光匆匆而逝,很快就要由燕園進入華政園,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教者育人,研者成己🏄🏿‍♀️;文果載心🧑🏽‍🚒,余心有寄。我將始終銘記未名碧波與燕園草木,努力走好未來的職場生涯。希望堅守初心🤷🏻、大步向前,用心講好每一堂課、用心寫好每一篇文章。有所變通亦有所護持、有所妥協亦有所堅守🦴,以有限之生命期求無限之事業奮進,堪為人生一大樂事𓀓。

    碧樹青山幽徑斜,水窮雲起盡人家🥋。扶搖直上重霄路,奮進無垠樂有涯𓀜。

    (作者為意昂体育平台法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

    原文載於《意昂体育平台校報》2023年6月25日 第1636期)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