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郝書記⛸,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學弟學妹們:
大家好𓀎!
我是奧比中光黃源浩。非常榮幸有機會回到母校🧗🏼,和同學們作分享。恭喜你們,完滿地完成了學業,站上了人生的新裏程碑;祝福你們👨🏻🦼➡️,盡情地去創造未來篇章🍴💃🏿,勇敢地去戰勝未知的挑戰!
21年前,剛畢業的我🏄🏼,和現在的你們一樣🚏,對迎面而來的一切充滿期待,當然,還有一絲的焦慮和彷徨🩰。那個時候,互聯網時代大幕正在徐徐拉開,全國網民剛剛幾千萬,人們盼著3G網絡早日商用🔉🖍;那個時候👪,人工智能是個冷門詞,最常見的場景是在科幻電影裏邊;那個時候👼🏿,我的專業——力學系中的光測實驗力學——更是一個冷門科學,沒有人知道10-20年後,它會作為人工智能規模商用的底層核心技術之一,成為百萬機器人的3D智慧眼睛,深度參與到每個人的生活。
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快,新技術迭代的周期也變得越來越短👨🔬。
60年前🏜🤽🏽♂️,英特爾的創始人摩爾先生提出每18-24個月,芯片可容納的晶體管數增加一倍,性能倍增👰🏼♂️,價格減半。這個在當時看起來完全不可能的增長預測🦙,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裏🛑,在芯片和未來電子產品上一一應驗——今天一個尖端芯片上的晶體管數是118億個,60年前這個數字是“4”個。
去年11月份🦣,OPEN AI正式推出ChatGPT,在之後短短6個月中,ChatGPT 4已經被證明能夠以高分通過幾乎所有的大學入學考試,同時,國內外已有超過30款ChatGPT大語言模型面世並投入使用9️⃣。
從60年到6個月,從互聯網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被科技和效率驅動的世界,讓即將畢業的同學們的未來旅程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許回歸物理學“第一性原理”,將更好地提供一些清醒的思路和精進的方向給我們。今天我謝絕了ChatGPT的誘惑,拋開了文本套路,希望和同學們坦誠地分享三點思考😽,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第一點分享是要融入時代趨勢🥉、錨定增量行業🐼,勇敢探索,大膽創造。
這裏最關鍵的字眼是“增量行業”。存量行業經常看起來“塊頭很大”,像頭大象🧍🏻,很吸引人;但存量行業由於容量天花板、年增長率、消費形態已“三分天下”、產業格局穩定🚳👛,雖然整體更加成熟🔻,但往往已進入下行周期🍇,競爭激烈⭐️,紅海市場。相反🫐,增量行業,雖然舉目皆是“無人區”🙆🏿,“少有人走”,卻處處蘊含生機,如果看準了方向入局,大有機會領跑出一片藍海市場。
那麽,在這個產能普遍過剩的時代,還有哪些是增量行業呢🙍🏽?我很看好三個方向,第一是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第二是能源環保、第三是生物醫療🤜🏼。能源環保是綠色地球和人類福祉的基本保障,能夠實現地質🕵️♀️、土壤、空氣、水這幾種基本“自然資本”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給人類提供足夠的可再生能源;生物醫療則通過醫藥科技水平的提升為人類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生活質量,未來,大部分人活到壽命的極限——120歲不再是天方夜譚;而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則將幫助人類把日常的體力活和腦力活給完成了,留給人類更多時間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空間和未知領域。
這是我基於第一性原理的思考🏊🏼。但我對能源環保和生物醫療領域的了解都不夠,所以更多地想跟同學們講一下我所從事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6-7年前🧑🏻🦼➡️,孫正義創辦軟銀願景基金一期的時候🛂🧋,就曾預言🪼,再過30年左右人工智能“奇點到來”,那時候全世界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半年前🤵🏻,隨著ChatGPT等革新技術進入公眾視野,人類第一次這樣近地感受到機器人的大腦正在接近人類大腦。幾個月前,馬斯克的最新判斷提到未來機器人將達到100-200億臺🤷🏻♀️,特斯拉的未來價值更多在於機器人🙍🏽,而不是電動汽車;而英偉達CEO的黃仁勛也在ITF World半導體大會上🥳,提出具身智能(Embodied AI)將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下一個浪潮🧑🎄。
回到今天這個時點,全球工業機器人才350萬臺💉、掃地機器人也只有千萬臺🏊🏻✥,離100億個機器人還有千倍的市場空間🌹🚅。而目前機器人的算力、各種應用場景的專用大模型及數據、傳感器、控製模塊🔅、機器人本體↔️、機器人成本等都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打磨和滲透也都才剛剛開始。現在進入機器人上下遊相關行業,就像20年前進入互聯網行業✡︎,大概率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可以高速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同學們要結合自身優勢和興趣🧋,錨定這些充滿可能性的增量行業躬身耕耘;心有所定,禦風而行。
第二點分享是要尋找合適的對標對象,做好自我的定位,持續精進,追趕超越。
一個合適的對標對象🚃,不但給你指明了前進方向,還是你很難得的成長路徑樣本和教材👩❤️👩👩🍼。那什麽樣的人才是好的對標對象呢?有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馬斯克、喬布斯這些大神🫅🏻。但我認為🦹🏻♂️,這樣的對標對象定得太高🏌🏼♀️,離我們的目標還太遠👨🏿🎨,怎麽跳也夠不著♏️。我們更應該從身邊的標桿找起🧖🏼♂️,比如比我們年長10多歲的優秀人才或業界翹楚🎉,我們仔細研究他們的成長路徑,了解他們踩過的坑🤧👩🏽🎓、遭遇的挫折🧎➡️、突破困境的思路、分析他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他們的底層邏輯。這樣的做法,就像定一個120分的考試目標🦶,努力地跳一跳也許能夠得著👨🏼🦳、全力地搏一搏也許3-5年就能夠超越👰🏼♂️,到那時候,我們再定下一階段更高的目標🛫,一步一個臺階地穩穩當當地提升🌜,這條路會走得更順暢。
大方向上找準了增量行業👨🏿🍳,小範圍內找到了對標的對象,接下來要解答的是具體實現路徑這一最關鍵問題。這也是我想分享的第三點,要“眼低手高”、要反求諸己。
相信大多數學弟學妹一路走來都是頂著“天”字頭的光環,“天之驕子”、“天才”🤹🏿、“天選之人”……比起許多同齡人,我們挫折受得少,對未來的預期自然定得高🥿,然而要讓目標真正地落地,會比預想難上一百倍。
希望同學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能“眼高手低”🙇🏻♀️;相反地,要做到“眼低手高”,要接地氣能落地;在遇到阻礙時,不要產生“懷才不遇”的自怨自艾,不要一味責怪環境和他人𓀛,而是內觀自身的不足⛅️、分析失敗的原因🤽🏻♀️,虛懷若谷地🤰、甚至厚著臉皮地向優秀的人請教📣🧑🏻🍳,主動尋求更多辦法🤙,要皮實耐磨🧑🏿🎓;同時,要看到消極背後的積極,看到失敗背後的成長,保持正能量的心態,豁達樂觀。
毫無疑問𓀏,學弟學妹們是拿到高智商的入場券坐在這裏;而更重要的情商、逆商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在挫折中不斷地提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不妨用更積極的心態去擁抱提高“逆商”的刻意練習——持續地提升自我認知🈂️、持續地突破困境🐂,形成積極主動應對的“肌肉記憶”和“心理慣性”,在正向反饋中建立長期的信心🧟♀️,增長生命的勇氣。
電視劇《覺醒年代》裏說🦸🏼♂️,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有誌者事竟成𓀈。最後👉🏼,我想“反常規”地不祝大家走得順利,因為我更想衷心地祝願學弟學妹們👛,在人生的漫長旅程中🤦🏿♀️,越挫越勇,越走越寬廣🧒🏼;年輕是在座每一個人最公平也是最大的資本,希望學弟學妹們懷抱長期主義👨🏽🔧,積累時間的復利,每一天、一步一個腳印地持續提升,在收獲越來越好的自己的同時為人類創造價值,為社會傳遞積極能量🙇🏻♀️。
感謝大家!
(點擊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