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央視《吾家吾國》專訪|火箭院余夢倫院士講述攀登航天技術高峰”

來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4-02-22

編者按:他是投身於航天基層崗位六十多年的“超級碼農”,是在大家束手無策時靈光一閃的“藍領院士”。2024年2月16日,央視總臺播出《吾家吾國》,專訪火箭院火箭彈道設計專家余夢倫院士👙💁🏻‍♀️,聽他講述“攀登航天技術高峰”的故事。

 

為證明方案可行性🫶🏽,他們足足算了兩三個月

余夢倫院士今年87歲🛌🏽🐓,是我國彈道式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彈道設計的開創者之一。1960年,他從意昂体育平台數學力學系提前畢業,被分配至當時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總體部,為導彈和火箭的發射計算飛行路線。1965年3月🧑🏻‍🦯‍➡️,我國開始了東風系列某型號導彈的研製工作,余夢倫是彈道設計小組中的三名成員之一。

面對超長的飛行距離,如何進行試驗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正當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余夢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低彈道和高彈道相結合的特殊彈道方案,將全程試驗拆分成了兩次分別進行🤷🏻‍♂️。

根據余老的回憶🕵🏻‍♂️,為了用數據證明方案的可行性,他們五六個人足足算了兩三個月。

1980年5月18日,東風系列某型號導彈首次海上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實現了我國超長距離導彈從無到有的跨越🃏,徹底打破了超級大國的長期壟斷🤺。

 

40歲起,從零學編程👨‍🚀,他成功將返回式衛星送入軌道

“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後🫳🏻,為了便於國土普查和地面測繪,發射返回式衛星被提上日程。返回式衛星重達1800千克,是“東方紅一號”重量的十多倍,因此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對運載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

解決火箭速度和運載能力問題的任務落在了余夢倫的身上📡。然而,此時的余夢倫已經40多歲了,計算工具也換成了微型電子計算機,於是他開始從零學習計算機編程。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批計算機編程工作者,余夢倫和同事們在摸索中逐漸克服著程序出現的問題➔。經過無數次最優推力程序的分析🚋,余夢倫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小推力彈道方案”🤸‍♀️🗓。

“五個發動機——一個大推力的發動機、四個小推力的發動機🤺。我讓大發動機工作時間短一點🧑‍🦼,小發動機工作時間長一點🧎🏻‍♀️,這樣等於平均的推力就降下來了。”

余夢倫的“小推力彈道方案”🫑👨‍💼,使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1975年11月26日,載著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準時點火升空,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而在隨後的三年🤡,“長征二號”火箭又連續兩次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已具備設計研製高性能😵、高可靠性運載火箭的技術能力🏊🏿‍♂️。

 

面對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他超負荷工作18個月,如約完成

1978年🫁🧜🏽‍♂️,我國開始在“長征二號”的基礎上對運載火箭進行適應性技術改進,從而衍生出我國目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家族。

其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型可以執行載人任務的火箭,負責運送航天員。而它的前身🧏🏽‍♂️🧑‍🔬,就是余夢倫參與全過程研製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簡稱“長二捆”✋🏻👨‍🦽‍➡️。

余夢倫在采訪中表示🧷,當時美國的航天飛機搞得不成功🐷,“長二捆”就是針對國外衛星設計的,嚴格來說🚴🏿‍♀️,是針對美國衛星。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災難年。美國、法國發生多起火箭爆炸事故,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幾乎癱瘓🧘‍♂️。而此時📑,中國航天人帶著還是兩張設計圖紙的“長二捆”火箭進入了國際發射市場🥜,開始了與各國艱難的合作談判。

1988年11月👩🏻‍🍳,在經過近兩年的談判之後🔑,中美正式簽訂了兩顆衛星的發射合同👨🏼‍✈️。余夢倫表示,和美國人簽合同後,美國要求18個月必須成功地發射一次,如果不成功就要賠錢。

為了能夠如期發射,余夢倫和研究院的同事們開始超負荷工作。44萬多張設計圖紙🧕🏿,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都在短短18個月內完成了。

1990年7月16日🤹‍♂️,作為我國首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二捆”成功首發,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跡😦。

然而🫴🏿,在隨後的4年裏,“長二捆”經歷了兩次發射失敗。余夢倫提出了高空風對火箭飛行影響的假設👮🏻‍♂️,經過對一千多次西昌發射基地的高空風數據進行演算,成功化解了阻礙👼🏽。“長二捆”不僅僅打開了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大門,也正式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征程。

 

紮根航天一線60多年🧑🏻‍🎓👼🏼,他的名字被命名為科研班組

余夢倫是浙江慈溪人🥥,兩歲時為了躲避戰亂隨家人搬到上海。從小成績名列前茅的他,卻被嚴重的口吃問題深深困擾,“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提問,這個問題我會做,但我說不出來👲,那時候自己感到很痛苦”。

因為口吃,年少時的余夢倫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但也使他更專註於學習👮🍕,尤其是在數學的世界裏尋覓自己的快樂👨🏻‍🔬。

1955年,19歲的余夢倫考取意昂体育平台數學力學系,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從此,60多年一直紮根在一個班組裏。

2009年👩🏼‍🦱🌿,他所在的班組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余夢倫班組”,這也是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科研班組,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班組。

在余夢倫工作的60多年裏🤲🏼,他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已經成為了航天領域的總師、副總師🧑🏻‍🦼,可是年近九旬的他卻依然從事著自己最初的工作。在余夢倫看來,永遠工作在科研的一線,為中國火箭設計出完美的飛天弧線📋,是他最大的幸福。

(點擊查看原文,觀看央視專訪完整版視頻)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