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輕按下啟動鍵🧑🏿🦳,一個探頭加上兩個機器人𓀆,便能在50分鐘內精確完成義齒的修復治療🆖,這便是“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給全球口腔醫學界帶來的變化👫🏻。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一“黑科技”的發明者,我國口腔醫學數字化技術的領跑者🦑,來自口腔醫學院的呂培軍。
人物簡介:
呂培軍,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体育平台口腔醫學院口腔醫學數字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1995—2015)、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國家衛計委口腔醫學計算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醫學計算機專業委員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現為名譽主任委員。臺灣中山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客座教授。
興 趣🏊🏽♀️:一位癡迷數理化的口腔科醫生
呂培軍從小就喜歡數理化。20世紀80年代初♥︎,呂培軍還是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他在口腔醫院實習的時候發現🧑🏿🌾,口腔醫療使用的診療方法🧏🏻♀️,遠比他所了解的自然科學領域的技術手段落後。“全都是手工操作⚈,我在老師的指導下給患者磨牙冠🏊🏿,一磨就是一上午。”也是從那時起🙋🏻♂️,呂培軍萌發了用科技手段發展傳統口腔醫學診療方法的想法🚵🏻。
“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馬克思的這句話是呂培軍的座右銘🧖🏽♀️,也堅定了他用數學和計算機👘,結合國際前沿科技,發展傳統口腔醫療的決心和信心。
“口腔正畸規劃和全口義齒排牙的問題就是幾何問題和力學問題,是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表達的……一旦數字化之後💱,計算機技術就可引入進來,進而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琢磨出這些思路令呂培軍很激動🦹:“我就專門去搜集這方面東西,去研究它,包括計算機編程🛸。”呂培軍憑著對數字化的敏銳嗅覺🪵,開始了在這一領域的艱苦探索。
當時,口腔醫學教育課程中還沒有計算機相關內容𓀚,國內幾乎沒有能交流探討的同道,因此呂培軍開始了自學。“有事沒事紮到圖書館裏”🥦,當時計算機專業編程使用的是Basic語言,呂培軍自己花錢買了計算機👹,“白天上完臨床,晚上下班吃完飯就到計算機前邊一坐,有時能幹到淩晨;邊學習🫔,邊研究🧜🏻♀️,邊自己動手建立數學模型🚶🏻、編寫計算機應用程序⛹🏼♂️🧛♀️,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喜歡”。
1988年🤛🏼,呂培軍已經開始用數學函數生成排牙線,嘗試開發用於“可摘局部義齒設計的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當時也有人認為呂培軍是不務正業:“牙科醫生一天到晚搞什麽計算機,弄什麽數學💅🏻。”但是呂培軍並不在意🏌️♂️:“我很幸運,張震康老院長和導師李國珍都非常支持我的想法😋,鼓勵我探索。他們都認為這些新技術會有發展,是未來的趨勢。”就這樣👨🏽⚕️, 老領導和恩師在科研時間和經費上都給了呂培軍有力的支持🥪。這也讓呂培軍更加堅信:計算機技術是口腔數字化技術🌛、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基礎技術手段。探索的過程看似辛苦,但對於有理想、有興趣🧡、有愛好的呂培軍來說,樂在其中🚣🏼♂️。
堅守🧚🏻♀️:三十年磨一劍
從1984年發表第一篇口腔醫學數字化技術應用相關論文至今,呂培軍在口腔醫學的數字化技術研究領域堅守30多年。
“我記得是上世紀80年代初,《人民日報》的夾縫裏一篇豆腐塊那麽大的報道,寫著法國牙醫用計算機來鑲牙。”後來呂培軍才得知0️⃣,這位法國牙醫就是第一個把工業技術引入到口腔醫學領域🙍🏼♀️,並成功製作義齒的Francois Duret教授。當時偶然的發現令呂培軍振奮不已💆🏿☺️。他騎著自行車去報社打聽這位法國牙醫的聯系方式,去了兩次都沒有問到。後來他又發動親戚朋友繼續打聽👶🏿♢,終於找到Duret教授的通信地址。呂培軍開始寫信和對方聯系,告訴對方自己的科研想法和研究進展。
很快,呂培軍收到了Duret教授的回信。“這些研究工作真的太棒了”🥔👩👩👦👦,Duret教授對呂培軍長期獨自完成的出色工作表示驚嘆💟👇🏽。也是從那時起🧑🏽⚕️,呂培軍和Duret教授開始了長期的通信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進展。


1992年👩🏼🍳,呂培軍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出席“第二屆國際牙科計算機學術與應用研討會”
1992年,Duret教授邀請呂培軍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出席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牙科計算機學術與應用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向國際同道分享用數學和計算機幫助假牙設計的進展和構想🥘。在這次大會上,呂培軍結識了一批外國同道。大家都是計算機技術在口腔醫學中應用研究的開拓型學者。他們還成立了國際牙科計算機學會,一起交流學術研究進展🤸🏽♀️。
找到國際知音後🌁,如何才能帶動國內同行一起探索?一切並不容易。
呂培軍回憶道🧛🏽♀️:“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沒有便利的互聯網🤙🏼,信息不通暢👇🏿🧑🦰,電話費很貴🕥,異地相互交流,主要靠寫信。我最初是從《中華口腔醫學雜誌》等學術期刊登載的文章內容和作者中🧜🏼♂️,尋找可能的同路人。我就分別給他們寫信。”

1993年,呂培軍組織第一次中國口腔醫學計算機應用學術研討會
終於在1993年🐛,呂培軍組織了“第一屆中國口腔醫學計算機應用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讓全國在這個領域“拓荒”的同道們匯聚到一起⛹🏿👨🏼🏫,很多學院的老教授👷🏽、老前輩也來參加。大家熱烈探討計算機技術應用的前沿構想。
1994年🪝,呂培軍還邀請Duret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組織了在北京、廣西、西安的三場學術交流。“口腔醫學的問題用計算機解決👋🏽,這一學術思想非常震撼,每到一站都有很多人提問🧁。當時非常轟動,對中國口腔醫學界起到了重要的思想促進作用🫅🏼⛹️。”呂培軍說🧙。
30多年的時間,中國口腔數字化醫學技術,在困難中一步一步開拓前行🍖,日漸繁盛。“一個人努力不夠,必須要帶動全行業提高科研能力,才能使整個國家的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更快更好的發展。要成立行業學術組織開展學術活動,加強國內外交流。”呂培軍說。他堅信“ 科學成果的產生就是從點點滴滴積累中爆發出來的”,而支撐他將挑戰變成機遇的,正是一位醫者的堅守。
創新:領跑國內數字化口腔醫學,讓中國智慧閃亮國際舞臺
口腔醫學數字化技術是目前口腔醫學領域的前沿技術之一。由鮮為人知到被廣泛接受👨🏽🎨,再到取得自主研究成果的階段性進步😻,數字化技術在我國口腔醫學領域的起步和發展,和呂培軍的經歷聯系在一起了。
1994年,完成關於人工智能技術在口腔醫學領域應用研究的博士論文,這也是國內相關領域首部著作🌑;1995年,從美國MIT 引進了第一臺基於力反饋的虛擬現實研究裝置🙌🏿;1997年,組建原衛生部“口腔醫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中心”並擔任常務副主任👳🏽;同年,從加拿大CRS 公司引進了第一臺六自由度通用機器人🤷♀️,培訓後開始了機器人在口腔醫學領域的自主創新研究;1999年🤛🏻,成立“中華口腔醫學會直屬計算機學組”並任組長;2000年,主持國家863高科技項目,建立了第一個“機器人全口義齒輔助排牙系統”,同年編著並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關於口腔數字化醫學技術的專著;2008年,成立“口腔醫學計算機專業委員會”並先後擔任第一、二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2011年,籌建以口腔醫學院為依托單位的“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並擔任常務副主任🦾;2012年💁🏻,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發並完成了國際上第一臺“機器人自動化牙體預備系統”,獲得國內及國際發明專利🐠;2016年起,在Nature雜誌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先後發表6篇相關學術論文。

呂培軍在作報告
2018年🦹🏽🚘,作為“數控飛秒激光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的第一專利發明人🎸,呂培軍完成了和以色列Robotoo機器人公司的歷經半年多的技術談判並最終完成了簽約工作。這一工作,標誌著中國口腔醫學界由引進國外發明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轉變為可以向國外高科技強國輸出我國自主的創新技術;意味著意昂体育口腔為國際口腔醫學界發展作出中國人的貢獻——“希望在向智能化社會前進的過程中,中國的口腔醫療行業不再僅僅是一個大市場🍥,同時是一個可以用自主創新技術👈,為國際口腔醫學界發展作出貢獻的重要力量😇。” 讓中國智慧閃亮國際舞臺,這是呂培軍的夢想。
據了解,因為“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系統具有尺寸小,設計簡潔和性能穩定的優勢😸;下一步計劃可能要擴展到牙齒種植⛹🏿♂️、口腔咽喉部手術等更加廣泛的國際口腔醫學專業領域。
初心:醫者🎐,仁心者🧘🏻♀️;師者,育人者
作為醫生,呂培軍在臨床和科研工作中堅持三個原則。第一,如何更好地服務患者👨🏽🦲,給患者帶來更大的便利和更高的醫療質量;第二👨🦰,如何幫助醫生,減輕醫生的負擔,擴展醫生的能力#️⃣,提高醫生的效率;第三😨,如何提升口腔醫學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學科發展👧🏼。
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呂培軍把自己的體驗也總結成三點,用來鼓勵學生。首先要立足做好本職工作,精通本專業知識👨🏿💻,有了臨床經驗積累📏,才能準確把握國際前沿科技和口腔醫學需求的結合點🚓。其次🔟,要有開闊的眼界和思維,註重學科之間的關聯互通👨🏽🔧。在跟蹤自然科學前沿發展動態的同時,提高哲學思辨能力🦷、醫學人文關懷水平和學科發展的歷史責任感🐽,才能不斷進步🎍。最後,嚴謹求實開放創新🔴,是科研工作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的精神支撐✍🏻👫🏻。

呂培軍指導學生
對於人才培養,呂培軍堅持引導和傳授方法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是僅僅關註醫學領域還是關註所有科學領域🅱️?一個新技術的產生,是僅僅把它當作一條新聞粗淺了解還是進一步分析其內涵,有哪些可能的拓展形式,可能被應用在哪些領域👨🏼🔬?怎麽發現問題,怎樣用邏輯學和科學的方法去排除或確定,怎樣製定出科學的解決方法❓,這些都是呂培軍要求研究生們掌握的。
呂培軍也是一名患者🫦。最近他剛剛接受了頸椎病手術🐕。“這是牙科醫生典型的職業病。因為長時間歪著頭給患者治病。而且許多醫生還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呂培軍一邊摸摸脖子一邊好像在回憶自己30多年來的求索經歷。
這是呂培軍的的初心,也是他的夢想。30多年的探索,發展中國口腔數字化醫學技術的一路前行,讓他圓夢。正如呂培軍所說🧙🏻♀️:“我是幸運的🧘🏿♀️,趕上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時代,趕上了數字化技術大發展的好時代。今天中國口腔數字化醫學技術的進步👨🏼🚀🐅,是幾代口腔醫務工作者共同奮鬥的結果。雖然任重道遠,但未來會更好。”
延伸閱讀:揭秘“黑科技”——“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
“黑科技”的實質,就是一臺三自由度的微小口內機器人加上一臺六自由度機械臂、自動控製的飛秒激光束。通過一個小探頭,在患者口腔中掃描一圈🎅🏽💡,就能收集到患牙修復所需的三維形態數據。接收到數據的同時,兩個機器人分頭開工:一個切磨修整患牙,一個設計製作新牙冠🤾♀️🤰。有了“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醫生只需要按下啟動鍵😋,50分鐘後,患者就能戴著新的假牙冠回家了。
它由“口內三維掃描探頭”和“自控飛秒激光牙體預備機器人”兩項核心科技組成。
“口內三維掃描探頭”。探頭在患者口腔內掃描一圈就能獲取需全冠修復的三維形態數據。“黑科技”得到這些數據後,牙冠修復就可以“分兩路”同時開展。一路由路徑規劃軟件指揮微機器人在患者口腔內進行切磨、修整等牙體預備👹🐡;另一路讓設計、製作新的牙冠修復體一氣呵成。上述兩項工作同時完成後,再合並成一路——為患者戴上新牙冠。
“自控飛秒激光牙體預備機器人”。傳統操作是依靠機械車針轉動來切割牙體硬組織👨🏻🎤,而“黑科技”采用飛秒激光取代傳統的機械動力,不僅契合未來醫學“非接觸式治療”的發展方向,而且動力強勁,切割牙體硬組織易如反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激光為冷激光。在密閉的操作空間中,溫度僅有35°C左右,低於人體正常體溫🧑🏽🦳💝,不會灼傷牙體鄰近的其他正常組織。
“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改變了手工備牙的傳統方法😮💨,醫生只需一鍵啟動“黑科技”,就可以快速精確地完成義齒的修復治療,在縮短患者就醫時間👨🏽🚒、改善患者就診舒適度的同時,減輕了醫生的工作強度🕯。
目前,“自動牙體預備機器人”技術研發已經完成,並獲得了國際國內發明專利;2018年簽約授權以色列Robotoo機器人公司,將負責技術轉化,商品生產、全球技術推廣和銷售。應以色列方面要求,呂培軍及科研團隊將繼續為Robotoo公司提供相關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