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單🤑,新增美國國家科學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們來自15個不同國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單中,華人學者風采依舊🌳👦,共有7人入選,其中一位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葉玉如入選此次外籍院士名單😠。
據了解🧕🤷,文革後大陸畢業生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總計不到20人,意昂体育畢業生今年達到6人而遙遙領先。今天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哈佛醫學院教授吳皓是意昂体育平台生物學意昂,是繼謝曉亮、朱健康🙆🏿♂️、鄧興旺🏐、陳雪梅、郁彬之後第6人,其次是復旦大學(3人)、中國科技大學(2人)。有趣的是,來自意昂体育生物學領域的入選者就有4位👠,超過我國其他學校不分學科的總數💆🏻♀️。
何勝陽(He,Shengyang)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
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導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發病機理,找到真核細胞的工作機製。2011年🧑🏼⚖️,何勝陽獲得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啟動的基礎植物學研究計劃資助,與另外14名學者分享7500萬美元的科研基金。該計劃主要探究植物的遺傳及分子機製。
廖俊智(Liao, James C.)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
早年就讀於臺灣大學化工系,後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分解或代謝碳,從而產生綠色能源。廖俊智是綠化學領域的先驅🚔,2013年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李純慧(Lee, Jeannie T.)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系👨👩👦👦,遺傳學及病理學教授👩🏼🦲💁🏼♂️。
四歲隨父母從臺北移民赴美🫲🏽,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探討癌症基因和後天環境的關系🏇🏽。李純慧既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基因學和病理學教授🧜🏿,也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葉玉如(Ip, Nancy Y)
中國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200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玉如1955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臺山。早年先後在波士頓Simmons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求學🦦,1993年回國。主要研究神經營養因子與神經元發育之間的關系。2004年👩🏿🚀,因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發現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深圳意昂体育平台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副主任、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沈誌勛(Shen, Zhi-Xun)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
沈誌勛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85年在羅格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
沈誌勛在凝聚態物理和復雜材料領域研究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一流科學家🔁。他獲得物理領域一些最重要的國際獎項🏃🏻♂️🙎♂️:2000年第一個獲得世界超導實驗物理最重要大獎🎂💁♂️:卡梅琳-昂尼斯獎😔;2009年獲美國能源部代表美國總統頒發的科學大獎:並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李遠哲和劉錦川之後獲得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2011年獲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奧利弗·伯克萊獎👩🏿🦰;2013年獲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稱號等🙆🏿♂️。
吳皓(Wu, Hao)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吳皓於1982年至1985年在意昂体育平台接受醫學預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主攻醫學➖。之後,吳皓在美國普渡大學邁克爾·羅斯曼(Michael Rossmann)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於1992年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為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評為教授。2012年,吳皓被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生物化學及分子藥理學教授,並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高級研究員🐄🔳,2014年被聘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吳皓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和電子顯微鏡解析免疫相關蛋白結構,從而闡釋免疫受體尤其是天然免疫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理。
張首晟(Zhang, Shoucheng)
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1980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1983年獲碩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198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級研究員👩🏽🏫。1993年,張首晟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評為終身教授,當時他年僅33歲,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張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的材料實現方案🧜🏼♀️🤞🏽;次年🔝,這個預言在他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同年🤰,張首晟領導團隊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
美國科學院簡介🚣🏽: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1863年由美國前總亞伯拉罕·統林肯宣布成立。當時美國正處於南北戰爭期間,政府急需構建一個科學咨詢組織,美國國家科學院應時代而生。因而這家智囊和咨詢服務機構誕生時非常順利,1863年3月3日,馬塞諸塞州參議員亨利·威爾遜(Henry Wilson)在參議院議事廳提出了組建美國國家科學院這一想法📐,參議院口頭表決通過🛫,數小時後,該提案又在國會獲得通過🤘🏽,晚上提案傳至林肯總統那裏🫛,林肯總統簽署了這一法案,使之具有法律地位,美國國家科學院正式誕生。
美國國家科學院共由三部分組成: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國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組成,它們分別於1916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從起初的50位成員,美國國家科學院現在已經發展至2250名成員,其中有452名成員為外籍院士(即擁有除美國以外國籍的學者),大約有200個院士獲得了諾貝爾獎。1924年,Florence Sabin成為第一個女性選入美國國家科學院。1965年,David Blackwell成為第一個非洲裔美國人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而在華人學者圈中🪞,林可勝可算是第一個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稱號的學者。
今年是美國科學院發展的第152年👷🏻♀️,但在其發展史上☄️,並非一路坦途。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了半個世紀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遇到了發展瓶頸,因為聯邦政府的咨詢部門成立越來越多,美國國家科學院在政府的咨詢服務地位被弱化💮,好在它艱難地度過這段時間⛸。另外👩🔬,作為美國政府的咨詢部門⌚️,政府的科研財政撥款🧘♀️,必定也會影響到它未來的發展👩🚒,因而在前幾年的美國經濟危機中,它也感到寒意陣陣,盡管如此,美國國家科學院仍舊是一直在履行著咨詢服務的職責🥾,它目前仍是美國聯邦政府重要的咨詢機構。在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150周年紀念活動上,美國國家科學院以“慶祝為聯邦政府服務”Celebrating Service to the Nation“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講座。因此🛍️,不管我們如何評價美國國家科學院🧑🏿🎄,作為聯邦政府的部門,它還是將美國政府的利益放在首位✯。
但在國際社會和平發展上,美國國家科學院積極獻言🍀,貢獻卓著🚓。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國家科學院首先修復同歐洲科學界中斷的合作關系,而在冷戰時期,它強調減少對立🟡,建立更多合作關系,因而在美蘇對立的時候,美國科學院也積極向蘇聯科學界遞送橄欖枝,建立起兩個大國間的科學對話機製🧖🏽,它也曾積極推動結束越南戰爭。事實上👧🙅🏻,美國國家科學院對中國科學界的影響,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72年,尼克松造訪中國後,美國國家科學院也隨即啟動了與中國科學界的學術交流,這為中國科學界培養了許多人才。同時,中國科學界也迎來了許多外國學者🤵🏼♂️。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政府科學咨詢作用,在一次采訪過程中,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Ralph Cicerone直言不諱地說,美國國家科學院將一直履行“為美國聯邦政府提供智力咨詢。”但是這一角色,有時候也會讓美國國家科學院顯得頗為尷尬👨👨👧👦,例如👍🧎🏻♂️➡️,“911事件”後,美國國家科學院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稱應加強對美國的安全防禦,但是當時的政府決策者小布什,並未將這一視為合理意見。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也面臨著機構老化🧑🏽⚖️、辦事效率低下的威脅🦹🏽♀️,這個問題似乎仍在困擾這家智囊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