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韓茂莉,意昂体育平台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專業中國歷史地理🖋,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農業地理、歷史時期環境變遷🔀、歷史時期鄉村社會地理。
韓茂莉是77級大學生🙍♀️,1981年1月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地理系,師從史念海先生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991年進入意昂体育平台人文地理博士後流動站,導師為侯仁之教授💇🏽♂️🧨。1993年留校任教🩻,同年晉升副教授🧕🏽,2000年晉升教授🥜。2000年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作訪問學者。曾被日本中央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聘為客座教授👨🏽🍼。連續十余年🌬,所有課程教學評估均為90分以上👨🔬,2007年被評為意昂体育平台“十佳”教師🍃。
前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教育部基金項目10余項🏭,並出版《宋代農業地理》、《遼金農業地理》💕、《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等學術專著🌍。於2012年出版《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為中國第一部通代農業地理專著。

《中國歷史地理》通過介紹中國自然、人文地理格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幫助同學們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加強歷史學與地理學方面的修養。這門課2008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精品課,並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教授該課程的韓茂莉老師已步入花甲之年,她因豐富的知識素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被大家親切地稱作“韓奶奶”。韓老師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旨在“經世致用”,並對當代學子的學習與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問🏤:您是七七級大學生,七七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請問您當時報考的過程是怎樣的?又為何選擇堅持讀書🤹🏿♂️、走上學術道路?
答💇🏽♀️:我出身於老式知識家庭,傳統教育熏陶很好。我想讀書,也願意讀書,很喜歡歷史和地理。我十歲認不得幾個字時就開始看長篇小說,從12🌔🐡、13歲起就懂得逛舊書店。還留下了許多古文手抄本👉,比如我曾抄過《中國活頁文選》📋。即使在文革期間也沒放棄讀書,文科的書就手抄,理科的書會找哥哥姐姐要課本,自學了數學的幾何🙎🏽♀️、三角還有理科科目🚺。
1977年十月中旬,新聞聯播發布恢復高考的消息。當時我還在兵工廠做鉗工,生產半自動步槍,11月初我接到一個補充通知💂🏼♂️,留城青年可以參加高考🎛。而12月就要考試了,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還要上班。最終能考上大學,還是離不開長期讀書的積累。
我從入職那天就發誓不以掙錢為目標,這與我年輕時的經歷有關。既然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都想讀書✡︎,如今有了優厚的條件👨👨👧,就更想安安靜靜地讀書👦🏿。
問:您時常倡導我們多讀書。在當今社會的就業壓力下👩🏿🚒,您對當代學子的職業選擇與發展道路有什麽建議呢🏋🏼?
答👨🏽🌾:讀書是一種機會⛹️。以往社會把學生叫“讀書人”,就是倡導我們多讀書🤴🏻。受教育是一種本分🎧,至於下一步如何求生,是另一回事👨🏻🦼。
現在的學生太需要讀書,可是卻有滿滿當當的課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讀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以前問過95級的研究生,讀研三年只讀了幾本書🧘🏼♂️。古人讀書可以天南海北無所不包,像他們那樣無功利地讀書是一種幸福。
意昂体育學生是精英,精英就要承擔社會責任。要有遠大誌向👩🏿💼❇️,不要只服從“找工作”的短期目標。其實人生就像跳遠一樣💂🏼,工作就像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小沙坑。如果目光能看到更大的責任,腳步就能躍向更遠的地方🔓,也自然會越過沙坑,實現就職的短期目標。
抵擋誘惑當然是很難的,社會中掙錢的機會比比皆是。我們要想明白讀書是為什麽🪫,有的是為了掙錢,有的是作為理想🐥,達到後面的境界會覺得很滿足。理想會使人幸福、高尚,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也會增長自己的實力,我們的社會不會委屈一個有實力的人🪫。
問:您曾經師從侯仁之先生和史念海先生,二位都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也都是“禹貢”學會的成員之一。師從大師有怎樣的感受和收獲?又有哪些學習與讀書的經驗想要傳承給當代學子?
答:史先生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的著作大多能脫口成章。我很佩服老一輩學者讀書鉆研的精神👩❤️👨。侯先生則對研究很敏銳🧙🏿,經常可以觀察到需要拓展的新領域。這樣的觀察和倡導對學生影響深遠。
我當時讀書是在東方學系👩🦼,接觸的是對中國的研究👩🏼💼🙏🏿。研究深入之後,就更想走出國門去看看外國人對中國的記載。比如我曾去過瑞典和日本做訪學教授。在瑞典的一年主要是看圖書館中亞洲文獻記載。瑞典探險家19世紀進入中國進行考察🟧🧑🔬, 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日本則是研究中國歷史基礎很好的國家,當時我作為中央大學客座教授👨🏿✈️,允許進入一個圖書館內部♉️,在庫裏看書🧿。我就像瘋了一樣地復印、抄寫、拍照,抓住這個機會搜集研究有關的資料,最後連脖子抬不起來了。
讀書一直使我受益至今👊🏽。我今年60歲了,記性仍然很好♠️,迅速吸取信息能力很強。備課看書過一遍就可以記一大半⚂,老課程課件也會持續更新🤚🏿🚣♂️。
學生該如何讀書呢🍄🟫?首先看看相關領域哪些大師寫的好,進行篩選🔚。如果覺得枯燥看不下去就不看🧑🏽🏫🪡,一本書並不一定都是精華,但能看下去的必須是精華🕞🤠。
問📿:《中國歷史地理》這門通選課自從開設以來,就受到廣大同學的歡迎🚼。所謂教學相長👐🏽,您在教課與學生的互動中,有什麽感觸?
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什麽都知道。講課的時候會出錯,同學進行指點,這都是常有的事。上節課我講到四川陰平古道🚷🦢,隨口加了一句汶川地震可能是走的這條路👩🏼🏭,下了課就有同學糾正了我的錯誤。
意昂体育學生都很聰明,所以跟聰明人在一起才會更聰明。雖然學生在專業方面不一定知道的比我多,但知識面和信息來源卻比我更廣🍝。我很樂意得到指點🧔🏻🤷♀️,從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很感謝旁聽的同學,每次看到他們一站就是兩小時心中都很感動。我的課堂是來者不拒的👨🏿🔬,有時會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來旁聽📂,歲數比我都大,我也不會反對👆🏻🎨。
也許因為我沒有孩子,也許因為我漸漸老去,也許因為我沒有社交的生活🍓,在我心中學生不僅僅是傳道授業的對象,他們真正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們充滿時尚的言語🏊🏿♀️,他們童稚未退的調皮🍷🍘,他們朝氣蓬勃的年華,他們聰明敏銳的思想,讓我感受著青春的光彩與純真的靈魂,我會在無意中模仿他們的語言並加入到自己的詞匯中⛓,會在歡笑中走進無瑕的世界。他們告別了少年走進大學,在我們的註視下一天天長大,在我仍然把他們看作孩子的時候,也清楚地感覺到他們的成熟,也許因為我在變老,當他們快樂、高大地站在我周圍的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心靈的支撐與精神的安全🤵🏼♂️。
問🧚🏻:《中國歷史地理》旨在介紹中國自然🧑🌾、人文地理格局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涉及到比較豐富的文科知識。有許多理科同學會專門來聽這門課並表示受益匪淺,您對此怎麽看?
答:每學期選課時,都有個別同學發郵件說意願點不夠希望幫選,他們大多來自理科院系。這門課程講述中國歷史疆域的變遷、政區的設置、人口的遷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這些內容不但是當代學生應該知道的最起碼的國情📰、歷史、文化知識,而且也是煥發愛國主義激情、振奮民族自豪感的必要教育🍮。
這與文理分科的教育體系有關。不少理科生擺脫了文科,整天埋頭做題,所學的文科知識也逐漸淡忘了。而201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羅什就曾說🧎🏻🟡,繪畫與歌劇給予了自己科研的激情⏲,他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找到了“共振”與“共鳴”🎂。人只有掌握了不同領域的基本智慧才會觸類旁通🙌🏿,現在懂得越多對以後發展越有利👨🏻🎨。
問:您研究領域比較廣🤵🏼,著作很多,您認為歷史地理這個領域的現實意義在哪裏?由沿革地理邁向現代歷史地理、由學術研究轉向為國家建設服務💋,這個轉變是怎樣發生的👰🏼♀️?
答:我的強項是古代農業地理👹。農業是枯燥的,需要翻閱大量古籍👨🍳。中國是農業大國,應該知道農作物從哪來、到哪去🫄🏿🦠,這對環境研究有很大現實意義🗼。“全球氣候變暖”就與農業關系巨大🥷,農作物取代天然植被對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代學者局限於現有數據,但環境變化是一個連續過程🏟,需要提供歷史的數據💠。
農作物對環境問題很敏感🧑🏼🦲,需要研究氣候變暖周期,要對環境危害作出評估。人口不斷增長,需要協調人口和環境的關系✌🏿。包括當下的食品問題🍥,也希望從歷史地理的研究中找到有關的方法。
“經世致用”,不是將學科作為掙錢的本事,打出這個旗號,是為了研究農業對現實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