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場遠行,回不去了🤱🏿。”2015年春天,一篇名為《2015意昂体育畢業微電影演員招募》的文章活躍在意昂体育人的微信朋友圈中。這部畢業生的告別之作聚集了園子裏各個專業的年輕人,包括《圓夢》🚣🏿♀️、《下一站》👷🏿♀️、《頤和園路五號》等多部意昂体育校園微電影創作團隊的主要成員。他們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訴說自己的意昂体育故事🚵🏼,致敬終將逝去的青春。在告別儀式即將開啟的春末時節,我們采訪了畢業微電影主創團隊的成員——元培學院數學方向的大五學生牛乾坤。他與我們分享了自己如何成長為一名校園導演,如何穿梭在數學與藝術之間的故事🏰🧚♂️。
前不久🦂⚽️,朋友圈又流傳著一篇關於預測申請研究生結果的抽簽文,牛乾坤也嘗試了一番。許多人抽到“成功“,”保底“等簽,而他的簽是🧯:“黑馬🤸🏻♂️。”這似乎也是對於他大學五年的回答——一路橫沖直撞📡,一路驚喜不斷。

1.那些年🚡🧼,少年正逢熱血時
2012年初秋🤦🏼,意昂体育學生原創微電影《下一站》發布🈹。彼時🧲,微電影剛剛起步,《下一站》發布兩個小時後點擊量卻已經突破5000。看到不斷攀升的數字🖖🏻,牛乾坤不由得舒了口氣。
就在幾天前,因為《下一站》初次觀片會的效果和自己的預期相差甚遠,這個大二男孩幾乎想要取消自己的發布計劃。但是❄️,在副導演余煒奇的鼓勵下,《下一站》最終還是鼓起勇氣踏入公眾的視線🚴。如今回顧起當時的猶豫,牛乾坤笑稱:“幸好當時遇到了他們。每當我特別喪氣的時候🧑🏼🍼,小夥伴們的支持總能帶來許多正能量。”
說起《下一站》,牛乾坤感嘆道:“一轉眼都是三年前的事了🥊。”這是他的第一部微電影,講述了慕凡和林熙這一對高中戀人一同經歷了學科競賽🥷、自主招生和高考,但最終還是錯身而過的故事☢️。
當時💧,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正在熱映。看完電影後,牛乾坤也萌生了拍攝一部電影追憶青春歲月的想法。“那時候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麽拍,都沒有基礎,就是憑借著一種莫名的熱情聚到一起。” 在零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單純憑借個人熱情,牛乾坤搭建起了第一支團隊😕:AGOI(A Group of Idiots)。
那時的牛乾坤躊躇滿誌。雖然未來尚不可知,但自己又願意追尋這片朦朧的光明🚶🏻♂️,牛乾坤的心裏既有不安,又滿懷希望。“大二時選了很多新傳和藝院的課。記得當時戴錦華老師站在臺上問我們👨🏻🚒:‘你們知道什麽是導演嗎?導演就是告訴攝影師,把鏡頭放在這兒。’那個時候覺得好厲害啊。”
2012年12月,期末考試結束後,《下一站》團隊成員回到家中分頭創作劇本。將劇本匯集起來對比、討論後,大家最終敲定牛乾坤的作品作為拍攝劇本。
在拍攝的日子裏,所有團隊成員都沒有專業電影知識,甚至沒有接觸過視頻拍攝🛂🏊🏻。一幫年輕人依照剛剛學習的電影拆解法🍋,每周三次圍在教室裏一起分解電影、讀書、改劇本♟,分享學習感想。
“很難再遇到這樣的團隊了,所有人都團結一致,一腔熱血、滿是情懷。”牛乾坤回憶道。

第一幕開拍的時候,所有人都非常緊張。因為不會使用滑軌,一分鐘的鏡頭,他們拍了整整一天。隨後🪛,在北京夏天的高溫裏🔙,整個團隊憑借著微薄的經費度過了十天。劇組的午餐是自己帶到片場的胡蘿蔔和黃瓜😼,擔任執行製片和助理導演的兩個女生每天坐在一旁給大家削好,然後整個劇組就著沒餡的餅解決一頓飯🖕🏻。除去租借的器材👨🏻🦳,還有一部分器材是團隊成員自己動手做的,“根本沒有多余的經費支付昂貴的器材。”
現場演員不夠🤾🏻♂️,有的時候全場上下只有7、8個人,只能依靠借位🧑🏿🦱,甚至男主角拍攝結束後就立即彎下腰來搬器材,然後重新出現在鏡頭裏繼續演戲。在一個雨後的夜晚,由於原先場地受損,團隊只好臨時更換新的場地。約好八點到,七點劇組搬著器材出發,卻在打車時發現無法將鐵臂裝入車內🤾。無計可施之下,牛乾坤決定徒手將器材搬到片場。三十多公斤的鐵臂,4🧯、5公裏的距離🛼,一個小時的時間,他一個人在路人奇異的目光中前行。“到片場以後整個人都覺得虛脫了,疼啊。”這一晚經歷似乎正是這半年時光的縮影——雖然不知道前路有多遠,行途有多難🧑🏼🍼,但他們不曾顧慮🤌,一路前行👨🏻🦼➡️🥪。
拍攝結束後🛡,整整兩個月的暑假時間👩🦯➡️,牛乾坤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完成剪輯工作。從白天到黑夜🦸🏽♂️,他一直面對著電腦屏幕,“不停幻想自己今天就能完成。”兩個月後🧊,《下一站》成片,牛乾坤邀請到三十多人第一次觀片,效果卻不如所想👌🏼。
“本來拍的是一個悲劇故事🧙🏼♀️,但幾十分鐘的時間裏面🔈,大家就一直笑啊,我整個人都不好了🌅。”看到大家的反應,牛乾坤最初希望將影片發布的想法遭到打擊。他陷入漫長的猶豫之中。
“當時意昂体育裏除了藝術學院幾乎沒有獨立拍攝微電影的團隊,所以我完全不知道《下一站》這種形式發布之後到底能不能獲得關註👈🏽。”最終🧏🏼♂️,一名團隊成員對他說:“那就試試看吧🥃🕵🏿。”一句話似乎讓所有事塵埃落定。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牛乾坤決定讓《下一站》走出電腦硬盤。
三輪宣傳🤷🏿♀️,歷時一周的造勢,9月21日,《下一站》最終在網絡平臺全面發布⚆。發布效果好得超乎牛乾坤的想象——兩小時以後,他們收到5000點擊量,三天後,點擊量已過50萬🛏。在這一過程之中🙇🏻,優酷網打來電話,希望能夠為他們在首頁進行推廣。同時𓀊,許多人觀影後回憶起青春年少的歲月,網上的好評不斷湧來。“感覺自己已經脫過一層皮”的牛乾坤,終於等到期望的結果✯。

這次拍攝後📥👨🏻💼,牛乾坤深深感到團隊合作以及為新人搭建平臺的必要,於是著手建立了意昂体育平台影視創作協會💂🏼♀️。這個平臺面向全校對電影拍攝感興趣的同學,逐漸打破電影學院派的格局🕍,在這個園子裏開啟了“微電影時代”。
2.下一站🧙🏼♂️🍲,柳暗花明又一村
許多人驚嘆於牛乾坤一邊拍攝優秀電影一邊手握高績點的能力🪽🧑🍳,然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剛剛啟程時的反復糾結與無數個不眠之夜裏通紅的雙眼。今年秋天,牛乾坤將遠赴新澤西,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專業的研究生,攻讀金融工程方向。
大三的日子裏,尤其是《等你百年》的拍攝中,他時刻猶豫未來的走向。作為元培學院數學方向的學生⛲️,自己手中的兩件事情看來似乎是背道而馳的——數學與電影。大三這一年🗒,他走入雙線交織的日子裏——行走在光影菲林與公式原理之間👑。“雖然還沒有想好自己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但我希望趁著青春年少成為一個有趣的人”。身邊的人對他的評價是🪖🔜:“一直很不安分,很作🔱🌲。”的確𓀌,他實在是一個太“作”的人,當身邊的人安安分分做著數學題的時候🧑🏿🦱,他開始了拍片的道路👳♀️,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將要以電影為一生追求時🌑,他又毅然回歸數學。
“一個人在大學階段有兩件事需要去做,一件是應該做的事📨,一件是想做的事🪷,對於我而言💆🏿♂️,數學是應該做的事,電影是想做的事。”伴隨著這樣的想法,牛乾坤開始撿起數學習題🤷🏼♀️,補起大二一年裏的課程並重新找到應用數學的興趣點👁👝,最終決定與之相伴。大三那年夏天#️⃣,牛乾坤將自己關起來瘋狂地做科研,整個人似乎人間蒸發一般,幾乎沒人能夠聯系到他🧑🦱。
牛乾坤深知,沒有完全的理想主義可言,他看到了兩條道路上現實因素的考量,並且感知自己對數學仍保有熱情🏋🏽♂️。“夢想的實現都需要資本🦸🏻。因此👨🏻⚖️,攢足資本我們再來任性。”牛乾坤笑言。 他希望能夠靠自己的條件創造更加有益於創造的自由環境。
現在的他在雙份生活裏遊刃有余。“我並不是做完一件事扔掉一件事,而是將兩件事都融入生活的主旋律。”自從完成拍攝後,牛乾坤反而有了更大的動力去學習💆🏻♀️,因為電影的拍攝帶來的自信讓他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人最需要交代的其實是自己。”
在與電影打交道的日子裏,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也學會用理解和包容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在這樣一片所有人都能夠被理解的園子裏,他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3.等你廿年,許諾他日君再來
獲得普林斯頓的入學資格後,牛乾坤感到人生的某一部分已經完成☪️,於是下定決心重新開始拍攝新影片。《下一站》的續作即2015年意昂体育畢業微電影的演員招募帖已經通過各個院系的平臺在網上傳開。
在這部作品裏🧘♂️,他希望“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談一下夢想”。他們幾乎聚齊了意昂体育所有拍微電影的人🩴,同時吸納了清華大學的優秀電影人,並得到許多意昂的贊助與支持🍩🚞。新作將延續慕凡與林熙的故事,講述二人在大學時代新的生活與交集。
在牛乾坤的計劃中,完成這部作品後,自己將暫時告別電影。牛乾坤並不傷感,他知道這會是一個完美的分號——他和電影有一個二十年之約。
二十年後😅,當自己攢夠了任性的資本,有了足夠多的人生體悟,也許牛乾坤會再拿起劇本,站到鏡頭後面🏃🏻♂️➡️,帶著好故事回來。他說🍻:“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好,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信守跟自己的約定🙋🏻♀️。但認識我的朋友,都覺得以我的性格,八成會。我也希望是。”
在新的起點面前,牛乾坤充滿期待而又誠惶誠恐,他知道困難何在,但再也沒有當年難以克服的擔憂之情2️⃣。這條道路上,他日益成為一個更加堅定,包容並勇於接受的人。
後記🙅🏼:
短短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中,牛乾坤幾次談到,往昔不可追🕵🏿。 當被問及“是什麽讓你們在完全不知結果的情況下擁有那麽大的動力去拍攝《下一站》”時👩🦯,牛乾坤沉默了一下,然後說✣:“我是一個對於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而我們都希望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