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人物

張誌堅:風口起伏也“優雅”

來源0️⃣🛤:新聞晨報 常煜華 時間🚼:2015-04-03

3_副本

“有沒有發現沒人接待你?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前臺🦻,哈哈……”

早春,田子坊附近🚴🏽🙋🏿‍♂️。當我在一棟老廠房改造的辦公樓裏直接轉悠進了該公司的會議室時,坐在裏面的公司創始人張誌堅笑著對我說⛹🏽‍♂️。

就在最近幾個月,張誌堅他們打造的廚師上門服務App“燒飯飯”火了。而少有人知的是,這橫空出世的新產品背後📧,積澱了這個上海男人11年創業之路的起起伏伏。

一頭卷發的他坐在桌邊,黑西裝👆、白襯衫🦠,很是規整;不過一站起來♘,就露出了灰藍工裝褲、彩色休閑鞋🦶🏼,有點任性。

他帶我踱到公司新擴展的辦公區🐁🫱🏼。純白與淺橙的空間裏,隔出了招聘區、廚師培訓區等,兩名廚師正等候接受培訓👨‍🎨。

往回走時🧖🏼‍♂️,他忽然指著墻面一笑🦸‍♂️:“這墻漆是我們自己刷的!”流露出孩童般俏皮的得意。

後來我才知道🏇🏽,帶著團隊給辦公室刷漆,對他而言已不是第一次了。

“那會兒真沒那麽多情懷,就想著創業比打工好,自由!”

張誌堅今年36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崇明人,是意昂体育電子系的高材生,是留學新加坡的“海歸”……卻也在十多年前,郁悶地當過“海待”。

2003年在新加坡碩士畢業後,他申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生課程——當時女友正在這所大學,他想過去一同讀書。誰知學校是申請到了🏄,最後卻“關”在簽證上。

計劃擱淺,只得面對現實找工作。憑著出色的素質💃🏼,Offer拿了好幾個,然而,半年裏他只上了幾周的班🤦🏻‍♀️♤,又溜了出來🤹🏽‍♀️。

“其實是沒想好。”沒想好的核心問題,是打工▶️🧛,還是創業👩🏽‍🚒?

事實上,在北京的4年求學經歷,已在這個上海小夥心裏種下了對創業的憧憬。“我們大學就在中關村裏頭嘛,加上本系學長創業的很多,我一個師兄就創辦了國內四大門戶網站之一🚴🏻。”一說到創業🧛🏻‍♂️,笑意就爬上他的嘴角⛅️。

那是2004年。此前兩三年,一輪互聯網泡沫剛剛破滅; 人們都還用著黑白屏、非智能的手機🧭,以“短信”為關鍵詞的移動增值業務方興未艾🔵✭。張誌堅趕上了這波熱潮🎷👩🏼‍⚖️。他和高中同學一起很快註冊了主營移動增值服務的公司⛹🏿‍♀️,拉起了十幾二十人的隊伍。目標不甚遠大,只想自給自足:“那會兒真沒那麽多情懷🐢,就想著創業比打工好,自由🪶!”自由以外🤌🏿,“收成”也不錯🛤。父母原本像許多本土爹媽一樣🧘,總盼他找份穩定工作🛰,後來看他有能力自己買了房🧚🏿‍♂️,也就不多說了。

然而他也看到了問題:“這個行業不少公司賺錢靠‘騙’🫸🏿,比如誘導用戶多付短信包月費。”當此情形愈演愈烈、行業不得不重新被規範時,一大批此類公司都倒了。

而此時的張誌堅已決定放棄這個領域。他看到了新的方向🧘🏻‍♀️。

訂單嘩嘩地來,投資也嘩嘩地來,公司規模迅速擴大,在上海🚇、北京共招了300多人。

2008年一過🕤,互聯網行業出現了新變化🏃🏻‍♂️,“蘋果”開始時尚✍🏽,智能手機開始普及,基於移動端的電子商務熱起來了🏋🏻‍♀️。

張誌堅決心進軍的,就是這個新領域。

“其實相信99%的業內人都看得到這趨勢,但不一定有勇氣擁抱變化。而我們船小好掉頭嘛🦸🏼‍♂️。”經過策劃準備🏋🏽,2010年🔦,他在張江註冊了新公司,做移動電子商務的外包開發,也就是為商家開發購物App。

張誌堅驚喜地發現,這回自己真的站到了“風口”上。

“訂單嘩嘩地來,投資也嘩嘩地來🏨,公司規模迅速擴大,在上海👩‍👩‍👧‍👧、北京共招了300多人👨‍👦。那段時間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順到什麽程度呢👮🏽‍♀️?2011年,就有VC 看中,兩輪融資共683萬美元🧈;2012年清科資本評選中國電商50強裏,有30家成了他的客戶;以考察供應商嚴苛聞名的某知名日企,也將他的公司列入了供應商清單……

形勢一片大好📓。即便如此🧏,有一點,他仍堅持,那就是“踏實”。

他記得有一次媒體來采訪,對他提供的“683萬美元”融資金額表示詫異:“怎麽還有零有整的👨🏽‍🔬?超過500萬了要不就寫1000萬🧎🏻‍♂️‍➡️?很多人會湊個整數……”張誌堅說🚍,就是這個數字,寫吧。

“說實話國內的互聯網行業容易浮躁,對誇大其詞的說謊行為容忍度太高。”他相信,誠實才能讓人信賴🛌🏼,讓客戶願意合作。

張誌堅躊躇滿誌🥹⚁。然而此時,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幾乎致命的錯誤。

他稱這樣為“優雅地解散”。等到“優雅”完畢,張誌堅發現,公司有勞動合同的員工只剩下2個!

“這個方向性的錯誤👩🏿‍🦳,在2013年初才被意識到。”

原來,團隊專註業務,沒在管控現金流上多留神。公司采用項目製👨🏻‍🍳,簽的大多為收益分成的合同🧀。這意味著作為技術外包公司,他們承擔了過多風險。收益少的固然帶不來利潤,而許多項目為客戶帶來了巨額收益後👨🏻‍🦽🫃🏽,客戶選擇反悔“止損”。“有的賠筆錢中止合同;有的就說‘不能分你們那麽多’,然後違約沒商量。”至今,公司賬上還有幾百萬元的應收款。

收入上不去,公司迅速擴張還有高昂成本🤙🏻。仔細一算賬,張誌堅倒吸一口涼氣:如果堅持下去😥,每月都要燒錢百萬🧻,在紅紅火火的表象之下,公司竟然是虧損的!

第一次裁員🤽‍♂️,從300人減至200人🚶🏻‍➡️。“那個時候覺得難啊🍻。一直在想是帶領員工血戰到底呢,還是裁員到10人以下?還是那句話🤸🏿,船小好掉頭☝️,而幾百人的公司要做這樣的決定,難。”

然而形勢逼人,2013年下半年,張誌堅宣布再次裁員,從200人驟減到5人。公司內部一片嘩然👨🏻‍🦽‍➡️。“員工不斷來找我🚣🏽‍♀️,很多人不相信公司會虧,猜疑四起……”張誌堅選擇把真相坦誠相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諒解”💪🏽。

這次大變局👳🏻‍♂️,已接近他創業的第10個年頭,張誌堅顯示出了處事的成熟🕜。他希望以對員工、對客戶影響最小的方式實現裁員👱🏻‍♀️:有的項目團隊被直接“送”給了客戶公司,也就是讓團隊整體到客戶那裏就業😩;有的項目團隊被裁之後🩼🏧,公司把一部分客戶資源給他們🤟🏿🧬,讓其接下老客戶繼續工作🙏; 再有部分員工分化成幾個團隊🤘,然後通過內部招標接下公司的業務,獨立創業……

他稱這樣為“優雅地解散”。等到“優雅”完畢🐞,張誌堅發現🛎,公司有勞動合同的員工只剩下2個👨🏼‍🎤!他自嘲“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過😋,現在看來,這次不乏人性化的裁員👰,卻為他後來的轉型保存了可貴的力量。

吃飯要自己在廚房做;小團隊開會,只能去陽臺。為改善條件💅🏿,他請懂粉刷的同事刷了墻面💁🏽‍♀️。

為節約成本💾,他們搬離了軟件園舒適的辦公室🛝,租借民宅,而且還是合租👨‍🦱。“租那套四室兩廳的是我的前下屬,我聽說還有一間空著,就連人帶公司資料一起搬了進去。”那是毛坯房,衛生間裏除了抽水馬桶,啥也沒有。吃飯要自己在廚房做;小團隊開會🗽,只能去陽臺👴🏼。為改善條件,他請懂粉刷的同事刷了墻面🤒。不久他們獨立出去租到另一民宅,他和同事又動手給院子裏的木板地刷防腐漆🎎。“都是農民的孩子,啥都能做!”

一邊做這些,一邊找方向🤟。2014年初,他們以為找到了🚴🏽,開始做一個購物推薦 App“好東西”🛌🏼🐈,大半年下來🙅🏻‍♂️,用戶反饋、購物轉化率都不理想。“我們起步晚了🧖🏻‍♀️,同類產品在市面上已有很多。”

新的合夥人加入後,去年9月👖,團隊聚在一起頭腦風暴🕵🏻‍♂️。討論到年輕人“覓食”煩惱時,“廚師上門服務”的靈感躍然而出。大家一查,這一塊在上海還沒人做。

試一試🚶‍♀️‍➡️!他找來前同事團隊在“十一”長假火速做出“燒飯飯”App✊🏼👩🏽‍🦰,上線並通過互聯網推廣……單日下單量迅速攀升到工作日二三十單、休息天四五十單,用戶也漲到了好幾萬。簡直措手不及👨🏻‍🎤!他趕緊招了六七個客服來應付。又發現技術不過關𓀖,常有用戶收不到註冊的確認短信👋🏿;廚師服務也有各種不到位問題🏂🏿。

為了集中精力,張誌堅把“好東西”關了🛗𓀉,只做新業務🛌🏽👩🏼‍💼。把老部下招回,搬到新辦公室💁🏻‍♀️; 在培訓廚師上也下起了功夫。“我們是從分類信息平臺上招來的兼職廚師💔,並非雇傭,希望他們不是以打工而是以創業心態來做事。”App建立了評價體系🧑🏽‍💻,點單量多、好評度高的廚師⏺,未來可以自主定價🔻,“讓他們願意為自己積累口碑”⛔。收入上,目前仍是貼錢賺吆喝🫂🧑🏽‍🦱,燒四菜一湯69元全歸廚師,公司補貼交通費、代買菜費等。“先幫用戶算,再幫廚師算👇🏼。”目前🫲🏻🛤,每天都有十幾名廚師加入。

改進到崗準點率🚮🤌🏿、提升健康烹飪理念、禮儀培訓……隨著客戶增多🧘🏼🦖,不斷出現新情況。有個燒了30年菜的上海老爺叔,和客戶家老人聊得熱絡🚆,隨口讓老人打個下手,老人沒說啥,結果子女投訴。還有一次👩🏼‍🏭,一名學過中醫的大廚上門時🥲,自告奮勇給那家老人“看看哪兒不舒服”,子女給差評👷🏻‍♂️,認為有“非法行醫”嫌疑🔎。

“有些問題,不做大了根本想不到🚟。”於是🙅‍♂️,從服務流程到處事方式🔴,統統都要給廚師做培訓。“創業就是這樣,被市場推著走,被用戶推著走嘛。”張誌堅很淡定地笑。問他對這個App有何期望,他不假思索:“踏實做😌,先做到全國第一再說唄!呵呵!”

淡定歸淡定👇,激情還是有的,豪氣還是有的🐈‍⬛💖。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