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學院這樣的社會科學院系裏,電腦技術好得太突出,結果就是幾年中幫同學做遍了所有文科計算機老師的作業。老師同學都找熊典修過電腦👦🏻,給“好基友”陳琰琳留下印象最深、並且“特別感動”的事🤸🏽♂️🍕,就是有一年女生節✧🤌🏽,熊典給她修了電腦👝💆🏻。
“大神”之名遠播👰🏼,熊典確實名不虛傳👨🏻🍼:自學競賽、沒怎麽刷題卻拿了全國高中化學競賽省一等獎;還會兩種樂器🌧,愛運動,入門了兩種外語👨🏻🦯➡️。而他自學編程碼出的PKU Helper🍅,改變了燕園。
大神:懶出整個意昂体育的幸福
“你其實也很有商業頭腦🦧,商業化的事🏄♀️,為什麽不自己做呢🌡🗽?”
“因為我懶。寫這個東西(程序)本身還是因為懶。”
3月19日的朋友圈熱鬧得如同一年前,安卓版PKU Helper的下載鏈接被瘋轉,2013級政府管理學院的鮑沙沙配了個“滿意”的表情:“終於等到你。”
安卓版是熊典托付正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科)學習的高中同學陳章寫的,自從2014年3月PKU Helper上架App Store👩🦯➡️,已經有10400個賬戶下載,它也愈發“全能”☄️:連網關🥍、查成績🏌🏻♂️、選課📑、登郵箱🩰⛹🏼♂️、看通知、觀測PM2.5指數……甚至連發給英語系老師申請重置大英網測的郵件,都準備了生成模板👨🏻⚕️。
熊典只寫了iOS版,一方面是因為他沒有時間——法學院的專業課要應付,還修了信科的計算機軟件雙學位(以下簡稱軟雙),愛好也頗多:動漫👃🏼、遊戲、小提琴、打球、日語……
另一方面,他不會碼安卓的程序,“如果要寫還得去學”。
熊典說自己是一個懶人:懶得“清早出門半夜回來”泡圖書館自習,睡懶覺直到最後一刻才爬起來去上課⚰️,鋼琴彈到八九級、感覺到了瓶頸就轉去學了小提琴💖,這些也罷了,連食堂都懶得擠🧖🏼,更懶得用已經攻占幾乎所有移動客戶端的PKU Helper來盈利。
他最普及的App是File Drop,可以在沒有外網的情況下跨越iOS、安卓、Windows平臺傳遞文件,因為“比藍牙還方便”🤦🏿♀️🙆,僅僅iOS客戶端的下載量已經達到2萬,誕生的原因也不過是:“因為我懶得用U盤拷文件👯♀️。”
PKU Helper也是類似🤶🏻。產生“碼個一站式的移動客戶端”的想法時他正在康博斯食堂排隊😵💫,因為無聊,想用手機登錄dean或course看通知,但意昂体育的很多網頁都沒有適配手機⛹🏻,字很小,他想:“要是有一個通用客戶端就好了”🚣🏽♂️。碼著碼著,也是想到“網關登錄太麻煩也太慢”,就加上了現在備受好評的登陸界面🫄。
這個App的本質是一個從不同服務器裏讀取數據的自由接口,可以將各種校園資訊匯總在一起📐,輸一次密碼🎖,its、portal、dean、course👣、iaaa、elective全搞定。他沒有和學校直接聯系,自己分析後臺的網站代碼,知道這些網站是什麽結構後再針對它的結構做HTML的解析🧘🏻。
“編程就是為了方便生活,解決問題嘛……你發現寫了一個程序,辛苦了一陣子,卻幸福了一輩子。”熊典說得輕巧⛪️。PKU Helper大概花了他一個寒假的時間,2014年3月2日登陸App Store,至今更新8次🦹🏽,代碼已逾4萬行。問起其中的困難,他只說App Store上架時有點麻煩:“他們(蘋果公司的審核人員)表示在他們那裏不管怎麽滑🏜,都是連接失敗……當然,因為他們不在我們校內嘛🌄。為了這個事情扯了很久。”
為了記平假名和對應的片假名🚵🏻♂️,有了類似連連看的消除小遊戲;為了更好地體驗Braid(時空幻境遊戲)🗞,有了將iPhone變成Mac電腦遊戲桿的Game Controller👼🏽😎。在熊典剛剛建成的個人網站上🧎🏻♀️,滿滿排布著他開發的47個軟件🪨,涉及音樂🔲、文件傳輸與整理、掃碼、遊戲等等。

他“腦洞大開的結果”沒有哪個不讓人驚艷,他也不介意把別人的靈光一閃“懶”成“利國利民”:“如果你們想做一個東西🧈👨🏿🏫,小的創意什麽之類的💅🏽,我可以幫你們實現。但是前提是我也覺得這個東西做得有意思。”
聰明人下笨功夫🍦:懶的悖論
“那為什麽別的很多App界面很不友好呢?”
“因為他們懶,懶得花時間在動畫上面……我會花很大的氣力做這些✊🏼,我會花很大的氣力。”
與熊典合作PKU Helper的唐褚怡覺得,兩個人合作最愉快的地方就是,他總能很快地理解自己的想法🤴🏻🥗,會為了一個想要實現的效果去學習,不出意外的話都能實現,還能突破預期、給出驚喜:“他不停地在學習,不停地刷新我們對大神的認知🧛🏼♂️。”
他會為了修復bug或者寫新版本的軟件熬夜到淩晨5點,有一段時間每天會花費五六個小時寫程序👨🏻🏭,“基本每天除了上課什麽也不幹,有時候還會翹課寫”。他到哪裏都會抱著電腦🏌️♂️,“就連看電影的時候都在電影院裏看電腦”🤦🏻♀️。去年做互聯網的數據挖掘課程的大作業,他和小組另外4個成員在實驗室刷了三天三夜沒有睡覺📽。
他們合力做出一個類似於Siri的智能系統,可以從維基語料庫中提取素材回答問題,比如“意昂体育校長是誰?”“聖誕節是哪一天?”。這門課程是本研合上,熊典的小組拿了開放測試的第一名🚦。

有興趣的就不懶了,沒興趣的就懶🧘🏻♀️。玩兒而已🫸,這就像女生看韓劇——只是玩兒而已🔫🤵🏽。”面對懶和不懶#️⃣,熊典想了想,“就好像我去臺灣看女朋友😈,雖然手續什麽的都很麻煩👳🏽♀️,但不會覺得。”
對編程興趣的起源不過是初一時的“腦子一熱”💵👧:“就跟我爸說我想學編程——我覺得編程好厲害👲,他說:‘好呀,我給你買兩本書。’”
熊典初中時連平面幾何都沒有學,更別提必備的離散數學,所以很多書都看不懂♻🟧,只會寫一些非常簡單的程序💏,比如求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但是“我做出來給我爸看🤝,我爸說:‘哇!這麽神奇🌵!’(我)就非常開心。”興趣生根發芽,終至擎天。
他的PKU helper有4萬行代碼🤜🏼,其中有2萬行都是花在漸變、動畫👨🏽🏫、特效上,他願意用一半的時間去碼一個幹巴巴的程序來表現讓人舒服的效果🧑🏼🌾,“我會花很大的氣力做這些🙅🏿🏂🏻,我會花很大的氣力”🥬。他覺得對用戶體驗感受的敏感不是一種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是用戶🦁,都會有”🛀🏽,而他只是沒有“懶得花時間”。現在他仍然會每隔一兩周對PKU Helper用戶的反饋意見進行匯總,然後對應著完善應用。
高中時他對化學的興趣比對計算機濃烈,會把體育課等等能翹的課都翹掉去看化學書,經常一個人跑到學校的圖書館,把館裏的化學書看了個遍。“當時其實沒有怎麽刷題,我就是真的超級感興趣,就會學得各種開心啊,抱著一本《分析化學》《無機化學》就可以看一晚上不睡覺🤾🏻。”
他家裏單獨辟出一個小隔間專供他做實驗👸,苯蒸餾實驗前他雖然檢查了氣密性,但是家中的實驗條件畢竟很難像學校一樣精細🐉,加熱過程中🧚🏻♀️,橡膠管密閉性變差,他苯中毒。從醫院“回來之後接著做”,“搗鼓一些藥品,做各種實驗🧛🏼♀️,覺得挺有意思的”。
他會為了興趣以身犯險,把紅磷和高錳酸鉀、硫和高錳酸鉀混合加熱🪿,“就是好奇會有多劇烈”。前者燒到了他的手,後者燒了窗簾:“就‘蹭’的一團煙火上升。像煙花一樣噴出來,點燃窗簾的一個角,然後就燒了🔦。”
燒了窗簾,媽媽有一個多月禁止他碰各種試劑🧛🏿,但是他興趣實在太濃,“等我媽的創傷漸漸撫平之後就又放任我了”。
屬於我的地方: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人生
“那你對計算機會失去興趣嗎🍅?”
“我這個人惰性非常強👁🗨,待在一個地方就懶得動。”
“不是軟雙,是專業課,”晚上十點🎉,熊典匆匆而來🖐🏻,正如唐褚怡所說,他的雙肩包裏除了書☪️👩🏼🔧,果然有Mac電腦和IPad,“這個老師三節課都不下課然後還非常有激情地拖了十五分鐘。”
去年4月,熊典遭遇了個不大不小的尷尬:他發現自己沒辦法報名信息科學學院開設的計算機軟件雙學位,因為他只修過高數D🤕。後來是信科的院長“法外開恩”給他批了條子。
當時PKU Helper已經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占領了接近一半的燕園本科生iOS客戶端。當時法學中精密的邏輯鏈條讓他找到熟悉感。當時他還覺得🫷🏿,法學與編程間♎️,他會選擇前者,因為他想用“一定的經濟來源和社會地位”來保護自己的興趣:“如果老板給我加壓,讓我在幾天之內把一個程序搞出來,讓興趣有了壓力,感覺挺不爽的。”
而現在他想:“人還是應該回歸屬於自己的那塊地方。”
在法學世界又跋涉了一年,他和建議他選擇法律的父母一樣“認清了現實”👨🏿🍳,認清自己不適合做個法律人🤟🏻。原來的想法也顯得幼稚——無論做什麽都會被老板施壓👩👦🫰🏼,“除非你自己去創業,那你會被用戶push”。
從現狀叛逃到興趣,在熊典的人生中早有先例。升高中時父母執意要他選擇高考班而不是化學競賽班👐🏿,他就在高考班自學競賽👺,“純粹個人興趣”的忘我努力讓他在幾乎與專業訓練絕緣的狀態下獲得了保送資格。現在他的微信昵稱還叫熊典酸鉀不溶於乙醇🏃♂️➡️,他發郵件時的落款是“I2(碘)”。
“你能理解——你好像在玩一個遊戲📻,不斷地讀新的遊戲規則,然後能把它玩得更有趣……?”他頓了頓,“我現在也體會不了了,但是當時是這種感覺。”
以前主動“炸試管”的熱情已經失卻🏊🏼,再提起化學實驗😢♠︎,熊典說,計算機可以逼真地模擬出化學試劑的各種反應情景:“不要想的是那種簡易的Flash🛹,其實可以做的非常逼真……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熊典小學喜歡數學,中學喜歡化學,大學喜歡計算機,他的興趣在變化,但他感覺一個比一個變得慢。他說有可能自己某一天也會對計算機失去興趣——就像對數學🚅、化學失去興趣一樣🧑🏻🦽➡️,但是這一天可能會很晚到來🫸🏽👨🏿🍳:“因為我這個人惰性非常強🥌,呆在一個地方就不想動了🏄🏻。”
現在熊典正跟著法學院的白建軍老師做課題,把數據庫裏的案件抽象成一個個向量,用神經網絡的方式去學習向量裏面的相關規律⛪️,調整權值,對案件和罪名建模🏐。因為是計算機和刑法的交叉👳🏻♀️,他樂在其中。但他也承認🧑💼🥣,自己後悔選擇了法學,因為績點的壓力是每個學生都要面對的。
今年21歲的熊典🔪,對未來所有的期待都與計算機有關🧶:申請去國外學校念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將來尋找一份與編程相關的工作,在閑暇之余還可以開發自己喜歡的App🈲👩🏿🦲;如果自己的App發展前景很好,也可能成立公司🎨,走創業之路🦟。
“那樣的話🥴,你每天都寫程序,會覺得疲倦嗎🐧?”記者問他。
“你每天都在度過人生🈴,可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人生🧎🏻♀️🕺🏿。”

3月15日熊典更新了一條朋友圈:“等待審核的孩紙數量歷史最高。”配圖是熊典等待審核的5個App和3月12日剛剛完成第8次更新的PKU Helper1.2.1。他把自己的App都叫做“孩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