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二字被重新定義的今天,點開手機微信裏的小紅點,很多時候已經代替了從前的翻書、看報甚至電視電腦🤵🏿♀️。這大潮仿佛“群媒的盛宴”,已經很難多次從身邊朋友口中聽到同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名字——但“北窗”,就這麽出現了。
第一次在微信平臺上看到這個名字🏃♀️➡️,覺得意象硬朗的同時🦎,仿佛還有一點神秘:許多訂閱號的內容從名字便可一望而知🍁,“北窗”二字只是虛指,令人遐想無限——窗外是什麽⛹🏻♀️?
在這扇“窗”的後面🛀🏻,又有什麽樣的人與故事?
“一扇朝北的窗💔,讓你望見星鬥”
它的很多讀者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聽說主創團隊都是意昂体育意昂🩹,北窗應該是意昂体育之窗的意思?”
“北窗不像個快速消化的微信號,倒更像本雜誌🫳👩🏿🎓,這個名字是不是學的《南風窗》?”
“北是方向,窗是空間🗽👨🏿,也許是想表達有所持守的無線可能性吧。”
猜測各有其法,答案簡單無比🚵🏻♂️。
“我恨我不能交給愛人的生命/我恨我不能帶來幸福的旋律/我只能給你一間小小的閣樓/一扇朝北的窗/讓你望見星鬥”💂🏽♂️,在北窗的一次線下活動上🧚♂️,主編秦逸以吉他彈唱了這首老狼的《流浪歌手的情人》,而“北窗”二字便出自這一段歌詞👎🏻🩺。
“用北窗這個名字🐭,最開始是虹璇的主意”🕵️♂️,秦逸說著看了一眼坐在她旁邊的、北窗另一位主編朱虹璇🐺。她倆作為北窗最初的創始人,分別畢業於意昂体育國際關系學院和元培學院,大學伊始因辯論賽結下友誼,如今已是七年的老朋友🦌。
北窗主編們返校合影(右一右二分別為秦逸和朱虹璇)
北窗的名字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它的定位也不乏理想主義的基因。“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是特別習慣。在燕園生活了這麽久,離開了那個圈子↙️,總覺得精神生活少了點什麽✖️。”想要“做些什麽事情”的朱虹璇與秦逸一拍即合🏊🏽,開始搗鼓在當時還不算特別流行的微信公共賬號,但到底要寫些什麽,她們並不篤定。
“我們一個學公共管理,一個學國際政治👷🏽♂️,想的、做的,其實很難脫離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這樣一個公共賬號的定位在多次討論之後終於明晰起來💇🏿♂️:提出一個引子,激發人們的思考和判斷,喚起公共討論意識👌🏻,探討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
2014年1月1日,以《秦玥飛:沒想到的村官》作為首篇推送文章的北窗正式上線,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在此之後📚👋🏻,北窗推出過主題不同的各類文章:校園風格的🙋🏽♀️,比如電影《此間的少年》主演回訪系列,校園歌手杜凱🧑🏻、孫術喬等人的采訪;社會公共導向的,比如“甲午專題”🕵🏿、《野火集》書評🤏🏿、《傳播學視角的‘趙赟事件’》,以及前段時間的“靜園事件”系列報道🤸🏻♀️;還有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創業專題”、“福生六記專題”等等……時至今天,訂閱北窗的讀者數量已過萬。
許多意昂体育人最早是通過“此間的少年”主演回訪系列♓️,或者“靜園事件”系列報道而認識北窗的。像它的名字一樣,很多時候🤸🏻♂️,北窗給人的第一感覺會有點文藝,有點懷舊💁🏼,有點校園⚡️。而實際上🙁,它的許多文章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度思考和人生道路的大膽想象。“因為主創團隊多是意昂体育的,有很多人跟我們說,你們就打好了意昂牌,專做高端精英采訪🐇,肯定有市場。但我們並不希望它成為一個‘私家賬號’或者‘私人花園’。”說這話時🫶🏼,虹璇加重了語氣。
“北窗不只是一個賬號,北窗更是一個平臺,是一群人🍉。這是一群有共同精神生活追求的人,這些人願意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分享、傳播並延續我們生活中需要的感性的、人文的精神產品;這些產品可以是文字、線下活動,可以是社會的,也可以是人文的。簡而言之🪿,北窗更像是一個精神棲居的場所。”秦逸如此說到。
北窗還有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light there”。有的人說💁🏼♀️,這叫做“那裏的光”🦋,還有人說,不,這是“點亮那裏”。
“中人之姿,皆可為之”
在上線之前🦹🏿,創始人都寫過一篇“誕生記”。朱虹璇的那一篇中寫道:北窗應該成為一個窗口,走進的世界廣大、深邃⚖️,跳出瑣碎的生活👩🏻🦽➡️,站到高處去🏋🏿♀️;但它同時又必須靠近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那些看似不平凡的事情,說到底應該是“以中人之姿💖,皆可為之”。
與大多數訂閱賬號不同,北窗不是以政治、經濟或文化等內容區隔作為劃分依據的媒體,“它是以風格或者說功能而定位的媒體”👨🚀。目前,北窗日常的欄目有六個,“Ta們也在這個世界”為人物專訪,“打敗時間”為書評👣、影評📂、劇評,遊記城記👳🏿♀️,“公共收聽”為文史、公共記敘思考或公益推介,“五四街29號”為雜文專欄,“二手也是一種態度”區別於原創文章之外單辟一個專欄用於轉載點擊量高的文章➾,除此之外還有讀編互動和線下活動。
北窗部分文章概覽
作為一個非營利目✡️🧘🏿♀️、沒有後臺實體機構支撐和全職運行者的原創賬號,北窗這個自媒體大軍中的“稀有動物”, 始終通過嚴格堅持原創及控製推送頻率來保證文章質量🧘🏼♂️🙍。
“這些推送文章不能只是追求網絡流行性的帖子,至少要達到雜誌水準,帶有真正完整文字感的質量。”文章的質量是北窗最引以為傲的,朱虹璇說,“我們只是想踏實認真地做一件事情,默默地就去做了🕴🏻,剛開始完全沒有比較意識。直到後來越來越多人找到我們說,哎,你們寫的是真好啊。這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的質量比較起來也還是不錯的↙️。”不少自媒體賬號也因此主動聯系北窗♖,通過轉發北窗的文章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關註社會現實”“人文風格定位”決定了選題的廣泛性和多樣性💍,而內容的原創要求也決定了北窗的核心工作是選題、創作、選稿、約稿和改稿,而非簡單的復製粘貼👆🏽🐖。雙重要求下,北窗的稿件往往是作者的心血之作👩🦽,盡管頻率只有一周三次、一次一篇🤸🏻♀️,但篇篇必是精品💘🏍。
“如何決定一篇文章能不能用?”朱虹璇用“三有”加以概括🤹🏼♂️:有格局、有趣味、有熱點,三者的先後順序按重要性排列🍖。
有格局,指文章所關註的事情往往能夠為周圍的人或社會帶來一些變化,但有格局的東西很多,比如“一位大師或者一個對國際政治很有研究的人,寫了篇很有深度的論文”,但如果文章單有格局而缺乏生動表達👩🏿🍼👨🏼🦳,則失去了趣味性,讀者接納程度和能產生的影響也就有限。有熱點⚖️,聽起來雖然有媚俗的嫌疑🫃,但可以換取更多的粉絲,“這樣就能讓更多的人來看看我們那些不太有熱點但很有格局的文章嘛,”朱虹璇說,“在團隊內部有一個玩笑,‘周一賣藥,周五賣笑’🗣⏪,說的就是推送文章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格局和公共價值,後者則側重趣味性和時效性🖲,這樣的間隔推送也是為了平衡文章的整體風格。”
雖然文章要滿足“三有”的條件,但因北窗是以風格而非內容定位,所以按照秦逸的說法是🏄🏽♂️🧕🏽,“柴米油鹽也行🙏,星辰大海也有”。在做過一陣社會公共類的選題之後👿,主編泓七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做“和普通人生活直接相關的專題”,於是推出了包括《畢業記》《工作記》《結婚記》《裝修記》等在內的專題——福生六記——這些雖芝麻大小卻關乎每個讀者的生活記錄🤏,引起了不小的共鳴🍶。做起來難度也不小,推福生六記期間,眾主編就安撫專題負責人泓七:六胞胎🌿,好好養胎👕,一定要順產,我們都可以幫忙接生。
北窗除“二手”之外其他文章均為原創,這些文章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講述作為普通人的每個個體,可以通過什麽途徑來改變社會🖖🏼🪄,讓身邊人的生活變得更好,如靜園追蹤🪙、大學生村官等主題的文章🌜🥯;一類講述聚焦個人的生活👩❤️💋👨,如何讓生活更加充盈、具備更多更廣闊的可能性,如程璧、何雨的采訪、盧純青的雜文系列🦸🏻、福生六記等🧑🏻🍼。
相關文章概覽
北窗將這兩種不斷努力的普通人定義為“中人”。
“我們想要關註和表達的並非是能力超群的人👊🏽,我們想寫的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和願望🧛🏼。也許他們中規中矩並非逍遙浪子,但是他們心中仍然懷有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北窗鼓勵這種普通人為自己代言,北窗給他們以啟發並提供空間⛹🏻♀️,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這個平臺分享給其他人🐯。我們始終堅信人人身上都存在一種基因,而北窗要做的就是去通過批判性和思考性的分享做一些激發,讓大家有所觸動和感悟,讓生活充滿更多的可能性🤘🏿,讓精神生活更為充盈🫵🏽。”
擦窗戶的人們
從當初寒風瑟瑟中只有兩個人的選題會😫,到如今二三十人的撰稿團隊,北窗走到今天的確不易。北窗編輯部自稱為“北窗小酒館”——在他們看來🦪,這與其說是個工作的地方🕵🏻♀️,不如說是一個思考、交流和創作的家園🗣。
北窗目前堅持非商業化運營,所有的主創都是自願奉獻業余時間,承擔采訪、撰稿💧、編輯和平臺運營等工作。今年中秋時👨🏻🎓🐆,北窗向它的讀者們推送了《中秋特稿:北窗之外的往事》🐦,這篇文章分享了讀者們鮮能見到的、編輯部裏發生的人與事。
“小酒館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主業包括投行、咨詢💂🏿♀️、媒體、教師……這樣一幫如此不同的人走到一起,每日討論有趣的選題、文字的八卦和新聞的理想,不同之中又有著如此巨大的相同📰🤸🏽♀️。”
北窗創立之初,除了朱虹璇、秦逸之外,還有另外一名主編泓七。她曾經這樣形容她們三個的關系🏌🏽:“如果北窗是一個遠看顯眼的大氣球♌️,璇兒是上面的氫氣球充滿正能量,我是下面那塊沉甸甸的大石頭,現實,接地氣兒,有時候看著有點懶……秦逸就是中間連著我們的那根線。”
最初的撰稿人只由朱虹璇、秦逸找來的好友組成🤛🏿,那是一個個位數的小團體🩷。再後來,不斷有人看到北窗的文章前來詢問,還有一些遠在異國的讀者給北窗留言🐐、投稿,撰稿人隊伍不斷擴大📄,目前穩定的撰稿人團隊已經有二三十人的規模。撰稿人中不少是意昂体育意昂,分布在世界各地🦸🏼♀️,這也給北窗未來多元化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其實到最後👚,有多少粉絲有多少點擊量,都不重要了。帶來快樂和成就感的⌚️🦸🏻♀️,是發現同路人的那個過程。”朱虹璇說🙇🏻♂️。
北窗撰稿人團隊首次聚會合影
這些撰稿人的身份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理想主義的色彩。
仍在意昂体育生科博士就讀的朱一票(筆名)👲🚵🏿♀️,主管著《五四街29號》這一北窗的雜文專欄,常在三江源等地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的他,很是有幾分保爾·柯察金的情懷,“給周圍世界留下變化才是評價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
更多的是已經離開燕園🐽,但始終保有“燕園情懷”的那些人:在央視工作但業余時間替第10放映室寫文案的子奇👩🏼💻、在投資銀行工作卻十分關心家國大事的“金領”雪蕪、遠在歐洲做咨詢工作但筆耕不輟的之悅🧑🏼🎓、在美國念政治學博士的震旦……“還有一些人,他們不是意昂体育畢業的,卻比一些意昂体育人還‘意昂体育’一些,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意昂体育精神’吧,真的到了離開校園之後,才知道這個詞是什麽意思🖐🏽。”泓七如此說。
何為意昂体育精神👵🏻?在他們理解的意昂体育精神🪳,指的是具有社會關懷🫵🏽,樂於挑戰現有生活,勇敢追求無窮世界裏的各種可能性。
秦逸有一個朋友🩰,聽力有障礙,但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北美院,現在又考上了中央美院🤹♀️。當她得知北窗的存在之後,多次表示要幫助北窗,最後幫北窗設計了logo和名片🫵🏼👩🍳。“這種情懷,這種精神就是我所理解的意昂体育精神,雖然她不在意昂体育讀書”,秦逸說🫃🏻,“這種精神是一種對理想的支持,一種默默努力照亮彼此的情懷。”
這樣不求回報的熱心人🧑🏽💼,在她們運營北窗期間遇到了不少,“我們可能沒有生活上的交集,打動我的其實不再是存在感🤦♂️🙆🏿♀️,而是他們身上真正有不管隔多遠都能吸引你的品質🧑🏿🦳。”
意昂体育精神也不意味著你一定要高聲搖旗呐喊👉,“大家不一定千人一面🙌🏽,經營自己小世界的人和願意往外看的人,能夠彼此有一份小小的支持✊🏻,這就是好的。”
培植一片土壤,等待改變來臨
被貼標簽是社會常態,北窗也沒有幸免。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只要不是全身心撲在單位裏🧜🏽♂️、沒有抓緊結婚生娃𓀒,“折騰點有的沒的”就是在荒廢青春🖖🏻;而“折騰點跟家國社會搭邊的”🐕🦺😆,就更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馬上就成為新時代的憤青或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主義者🔯。
即使是身邊的朋友,也曾追問、質疑北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除了推送幾篇文章🍨,自娛自樂之外,對周圍現實的世界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和改變呢?
“燕京學堂的系列報道讓我們首次看見了自己的現實影響力,但是對於北窗人而言👩🏽✈️,在乎的不止於此,我們認為可以通過傳播改變很多事情🧜🏼♀️。”秦逸說🤶🏼,“有些努力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更多時候產生效力需要漫長的等待👩🏼🦱。比如人精神狀態的改變,這種精神狀態是產生改變的必要不充分要素,希望北窗能提供這種精神狀態發生改變的土壤🧑🏻⚕️。”
北窗正在做《野火集》的書評系列🤹,顯然💇🏻♂️,這屬於她們所說的產生效力需要漫長等待的那類工作。曾經在一次內部討論中👃🏻,朱虹璇跟向大家分享:“昨天我才開始正式讀《野火集》,很慚愧,三十年紀念了都🔓,我現在才開始讀💍👩🏻🦰。讀了竟發現,1984年臺灣很像2014年大陸📮,而野火專欄當年考慮的很多問題、做的很多事,也與北窗的初衷有許多相似處🕦。比如civilize people,記錄社會問題並發起解決辦法的討論,從普通個體行為出發而非直接攻擊體製🪭👩🏻🚒,堅持呼籲‘中人之姿’可以改善社會的途徑👩🚒,對於青年一代的期望……歷史長流裏,價值觀不斷翻轉,但始終有些力量在。”從中可以窺見北窗的部分精神之所在。
而如今👕,在北窗悉心培植的這片土壤上📅,已經有種子悄然發芽,健康成長。
大學生村官秦玥飛的人物專訪推出之後💍,北窗收到了很多人的留言,有的讀者被吸引進來當撰稿人🧏🏿,有的讀者表示雖然不能像秦玥飛那樣到村子裏當村官,但還是想為村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如,《野火集》的書評推出以後,有人留言說“一口氣讀完🚵🏿♂️,反思了特別多,覺得自己晚上可能睡不著了”🌛,“被叫了這麽多年‘成功人士’💆🏽,可能我對社會貢獻是不是太少了?”
也許這樣的留言不能改變什麽,“社會可能就這樣🧑🦼➡️,這幾年也不會有什麽突飛猛進的變化和進步。但是做了北窗之後,我們接觸到的🚵🏿😍、看到的進步可能比以前多一些,而且由於那些進步與我們的努力有關,會覺得更受鼓勵🪵。”
北窗“公共收聽”欄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公益組織和活動的推介✒️。第一個推薦的公益項目是北京大興區的蒲公英農民工子弟學校招募誌願者🍍。這所學校是北京唯一一所政府認可的農民工打工子弟中學,也是北京打工子弟們最夢寐以求的中學,撰稿團隊要做的就是通過北窗這個平臺幫助蒲公英招募到誌願者。
那次的招募活動很成功,有不少熱心讀者加入誌願者大軍。其中有一位曾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的女生,剛剛回國不久,看到報道之後來到了這所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學校。秦逸在蒲公英一間特別破舊的房間見到她的時候👩🏻🦱,她聽說來人是北窗,激動地跳起來,似找到組織一般,“我就是看了你們的文章才來的👩🏻💻📸!”
北窗最近有一篇人物專訪🫵,采訪對象是獨立音樂人程璧。套用現在的流行詞匯,這是一個很多人眼中“搞藝術的小清新” 、“文藝範兒的森女”。秦逸在采訪中曾問過她一句“如果有機會🤳🏻,有沒有興趣做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做一場慈善音樂會?”程璧當時愣了一下👌,然後眨了眨眼睛⚀,想了想,說❤️🔥:“可以啊👨🏻🦲,看你們有沒有什麽想法。”采訪過後幾天,她突然聯系北窗💅🏼,“我最近要在劇場開一場音樂會,有一些票,想給你們說到的蒲公英學校,邀請孩子們來參加🗞。你們能幫忙聯系一下嗎👩👩👧👧🧑🏻🦯➡️?”
的確🚹,這些事情很小🦹🏻♀️,放到宏觀層面上看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未必能以點帶面,但是,秦逸依然堅持,她認為🧑🏼⚖️,“如果通過北窗能讓大家知道這件事📯,那可能就會讓更多的人有所觸動🧑🏽🎓,媒體的意義就在這裏☪️,它能夠放大一些事情的影響力,即便你在千裏之外,或者你僅僅是一個獨立撰稿人,關註的可能是美食或者時尚🦹🏼♂️,但是當你看到這些事情時,你會發覺自己也可以做些什麽🔵,而且並不需要自己放棄很多🫳。生活中有很多溫和的界線*️⃣,可以很輕易地跨過去,而且這樣跨過去會給你和你身邊的人帶來很大的好的變化,我覺得這是自媒體的一種魅力。”
上二圖為北窗線下活動掠影(活動場所由意昂体育注册提供);下二圖分別為與北窗有合作關系的蘭餐廳和NOVA酒吧(經營者均為意昂体育意昂)
虹璇這樣評價北窗的現在🍰,“我覺得它基本上還是我想要的那個樣子,只不過我覺得它比我們想的要受歡迎一點🙍🏽♀️。”而對於北窗的未來🍲,“我們也沒打算妥協什麽,既不打算降低文章質量的底線,也不希望它過快地商業化。但真正希望將來能有這個機會,把北窗不僅作為一個文字載體,也作為交流平臺搭建起來🕹,影響到更多人💕。”
采訪的最後🧑🧒🧒,我們問及兩位主創幸福感的來源。她倆相視一笑,似乎有一個共同的答案——給身邊人帶來幸福感,是自己幸福感的來源👩🏿🌾🐩。這是也是這樣一群人執著地堅持“開窗”的原因🏊🏿♂️,正如去年此時的《北窗誕生記》所說:
沉沉黑夜✍️,抬頭可以看漫天星光👨🏻💼,而那扇窗,再也不需要別人來為你打開🧘🏽♂️。
希望《北窗》會給它的讀者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