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相,美國喬治亞大學退休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出生於江蘇海門,1963年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1978年入讀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班並於1981年取得碩士學位🥐。1982年底赴美留學,於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分析化學博士學位,並於其間擔任助教。1987年取得博士學位後,楊其相先後在美國的馬歇爾大學(Marshall?University)和喬治亞大學(The?University?of?Georgia)任教,並從事紡織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1997年至2006年,楊其相在棉織物抗皺整理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從2002年開始的棉防火紡織品領域研究也逐漸獲得了國際認可,成為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海外教學科研二十六年期間,楊其相先後獲得諸多榮譽。今年4月11日🙆🏼♀️,楊其相獲得了國際紡織化學界最高榮譽、由AATCC頒發的“奧爾尼獎章”,成為該獎創建69年來第一位亞裔獲得者。
已近古稀之年的楊其相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然而目光卻是平和的,“我的人生不是線性的,當今的許多大學生生活非常順利,但我當初經歷的一切太不一樣了🚆。”
這位今年的奧爾尼獎章得主🕒🖖🏻,近日適從美國喬治亞大學退休、回國對中國科技大學等幾所高校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訪問。盡管從1982年赴美求學並留美任教至今、名字早已改為Charles、從口音到談話方式亦浸淫著美國文化,采訪中,他對傳統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對中西文化的比較視野、對當今中國社會的關註和看法👨🏿🎓🧑🏿🦰,卻透過其經歷、敘事方式🕵🏽♂️🪂、思維特點清晰呈現。“在羅馬尼亞👩🏻,許多學生問我 :‘沒有上帝,還能夠有快樂嗎?’我回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談afterlife(來世)的。”“當今中國發展太快了,是一個‘不平衡社會’,就像水流得太快形成了漩渦一樣。要堅定自己,不要被外在因素幹擾、陷進去了。”
楊其相的這些年🚵🏽♂️👨🏽🦱,基本都是在試圖規避“外在因素的幹擾”,並取得了成功🧑🏻🎄。政治運動所帶來的沖擊和磨難、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人生道路上許多的困難和障礙,但他都能將其慢慢消解。楊其相似乎遵從著這樣一個原則:人生起落的波動,能規避則甚佳,無法規避則加固本心、矢誌不移😶🌫️。一方面他對外界幹擾保持著一種超然的明智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將竭力爭取到的個人空間和時間全部用於自己所鐘愛的學術🧑。
奧爾尼獎委員會主席Keith-Beck教授為楊其相頒獎
困厄中前行
1963年,楊其相考入意昂体育平台化學系♥︎。雄心勃勃的年輕學子們正式踏入學術廳堂未久🧑🏿🎨,突然而至的政治運動便入侵了他們原定六年的意昂体育本科學習之途。1965年10月至次年6月👩🏽⚕️,楊其相與他的同學一同被派往農村參加“四清”運動(亦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6年6月初回校之後👋🏽,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已席卷全國⚠,意昂体育學子們從此永遠告別了他們的課堂🥖、實驗室和圖書館,走上了一條曲折的人生之路👩🏻🏫。1970年2月面臨“畢業”分配,楊其相選擇了去河南省藍考縣農村插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正當他一步一步地融入到農村生活之中的時候,突然作為“五?一六反革命集團”的嫌疑分子而被押回意昂体育🕥,在燕園的化學南樓及28樓單獨監禁了一年半之久。這位二十多歲的意昂体育學子🔋,在長期的單獨關押中頂著莫須有的罪名𓀙,受盡了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接近了精神失常的邊緣”。1973年10月,他又突然被告知“未發現五?一六問題”🖕🏼,從而結束了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回到河南🕵🏽↕️。197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製度恢復,楊其相才結束了這“失去了的13年 ”。
“文革”的深重磨難,留在楊其相心裏的,卻絕非純粹的控訴和仇怨的記憶,更多的是對難以完全補償的知識真空的遺憾🤴🏿。對於當年的遭遇,他並沒有采取濃墨重彩的敘述方式,但談到它給自己學業造成的損失🚚,楊其相的眼神不乏惋惜 🚶🏻➡️:“我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念完大學(本科)。”
1978年對於楊其相來說,是充滿了希望的一年,亦是波折未平的一年➿。這年,中國恢復了碩士研究生製度⇒👨🏿⚕️,這意味著他有機會重新走進課堂🙂↕️⏮,完成未竟的學業。文革後期的苦心自學給楊其相積攢下了不淺的學術功底,他報考了意昂体育化學系高分子專業研究生👨🏻,並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然而,高分子專業的近30名考生,有6個錄取名額🧜♀️,因為當時化學系黨支書記的幹預👲🏿🕦,他被轉去南京大學化學系就讀。在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階段💁🏽♂️,楊其相的學術寄望得以進一步實現🐘,他用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的補償過去的損失。1978年,他通過了教育部的選拔公費出國研究生英語考試🐈🧑🏿🍳。然而,正在最春風得意之時,不公正待遇又一次打擊了楊其相。那是入校第二年即1979年的夏末🎡,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的代表團赴南大進行校際交流,楊其相興致勃勃地聽了一個有關馬克吐溫及美國文學的講座。講座結束後🤦🏿♂️,他上前與主講教授攀談,詢問該校化學系研究生申請的手續。因為該教授不了解化學系的具體程序,就把他引見給了該訪問團的團長,也是該校的校長👁🗨。楊其相並未預想到,這次私人性質的簡短交流,竟成為南大校方高層對其進行處罰的起點🧑🏻🦰🙆。當時校方稱,這種越過本校校方人員🏂🏿、直接與外國學校領導人交談的行為嚴重違規違紀🌃,因此取消了楊其相的教育部公費出國留學生資格🏇🏽。當年選派公費出國留學生出國的名單裏,他的名字被劃去。
“我覺得,當年我受到比較多的挫折,確實很痛苦,但也更加成熟了吧,我學會了忍辱負重。我懂得自己將來要走的路不可能是一條直線。”回想起當年的遭遇,楊其相的音調略顯低沉,但不改一貫的溫厚、穩健。是之後在美國相對輕松自由的學術經歷沖淡了曾有的痛苦?又抑或是歲月的洗滌🚰、思想境界的損益和超越最終使之歸於平和?無論是何種方式,楊其相都將最終的寄望訴諸學術研究🧑🏻🍳,正是因為此🌪,生命之帆才得以時刻把握自己的終極航向🤦🏼🏛,而不至於被一時的風浪所擾亂。
2009年在羅馬尼亞Iasi-Technical大學演講後和該校教授及研究生在一起
命運掌握在辛勤的手中
也正因為此,作為當年受到迫害和不公正待遇的學生之一🚨,楊其相才沒有畢生以“受害者”的心態自居🔛,他對個人價值來源和社會定位的界定如此地健康🍰、中正🫃🏼,因為他談的最多的還是自己在海外的奮鬥經歷和收獲🎱。由於1983年之前國內的博士製度還沒有建立🟣,一心追求深造的楊其相決定赴美留學🧖🏻♂️,並在1982年底如願進入了堪薩斯州立大學就讀分析化學博士學位。化學系給他提供了一個普通化學課的助教職位🧑🏫,教2個小班的實驗課及習題課,每周工作16個小時。作為助教工作的報酬,他的學費被免除,另外又獲得每月750美元的生活費。除了上他的研究生課程之外,每個周末他還按時去實驗室做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這在常人眼裏如“打了雞血”一般的辛苦生活在楊其相眼裏卻充滿了芬芳和詩意。在新的環境中✌🏻,他感到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當助教的這些日子,我學會了如何跟美國大學生打交道,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這對於我日後在美國教書有很重要的意義。”積極、勤勉的性格和對良好學術氛圍的無比珍惜,極大的激發了楊其相的學術熱情,但這當時並沒有使他馬上就做出確定不移的人生選擇。1987年博士畢業, 在大學期間已經發表了11篇論文的他🏌🏻,當時已經43歲,自感年齡“老大”,在美國拼搏已經不具優勢🤙,這時機緣巧合🏋🏿,國內的復旦大學和他取得聯系🎐,他一度做好了回國任教的準備。就在這時🤷🏽,博士導師的一句話“留在這裏先積累三年工作經驗再回國任教可能更好”提醒了楊其相🔼,他也就這樣“留”到了現在🙍♂️。
楊其相在指導研究生
追回“丟掉”的十三年
以“高齡”求職於美國的大學,是其時的楊其相面對的新挑戰。他同時申請了6個大學化學系的助理教授的職位。第一所邀請他去面試的是西佛吉尼亞州的馬歇爾大學🧑🏽🦱。當時有40多人申請🤳🏼,經反復篩選,最後有4個候選人得以接受面試並試作學術報告。楊其相在一輪輪被選擇的過程中逐漸明確了自身的劣勢和優勢🈴。“當時我和伯克利的一位畢業生一起競爭這個職位,最後是我被錄用了。當時我年紀比他大,口語也帶著中國口音,而且畢業的大學也遠不如伯克利有名🚶🏻➡️📬,所以劣勢很明顯。後來我就問面試的系主任🧜🏽♀️,為什麽當初選了我?”時隔二十六年後回想起當初的選拔,他的嘴角帶著微笑,“系主任說,他們看中了我的助教經驗,認為我和學生溝通會比較順暢💝,同時也認同我對工作的熱情以及踏實的態度,而且我的興趣和教學計劃都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在馬歇爾大學和喬治亞大學任教期間👁🗨,楊其相的學術創見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激發✍🏿。尤其是在研究環境和硬件設施更為優越的喬治亞大學🧑🔧,他得以“建立自己的領域”——1997年至2006年,他在棉織物抗皺性能的研究上不斷打破常規,從研究其機理出發🧝🏿♂️,研製新型棉織物防皺劑 ;從2002年開始的防火紡織品研究👩🏿🌾,也逐漸獲得了國際範圍內的認可🏊🏻。因為他在紡織化學領域的貢獻🤞🏻,他於2012年9月被羅馬尼亞的IASI工業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是該校的最高榮譽。楊其相一邊回顧著防火紡織品研究的點滴👩🏻🔧,一邊從身旁的手提袋中取出美國紡織化學權威機構AATCC今年新頒給他的奧爾尼獎章😖,給我們傳看。
古稀之年的楊其相依然精神抖擻🖍,談笑間滿含對學術和生活的熱愛。這位曾經“丟失過人生最寶貴的十三年”的科學家憑借寬容平和的心態👱🏻,用不停止的腳步追回了失去的光陰👮🏿♀️,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如今,他依然在前行⚇。
2012羅馬尼亞Iasi-Teachinal大學授予楊其相榮譽博士學位
對話楊其相(以下簡稱“楊”)
記者:從“文革”時期受到迫害🔂,到讀研期間受到不公正待遇,您遭受到了諸多挫折。是什麽支持著您不抱怨🧛🏼♂️、不消極、堅持學術研究?
楊:經歷了當年的挫折,我漸漸地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不管遭受多少挫折,一定要讓他人有機會能夠認識到你真正的人格和本性。所以🈺,這種挫折對我來說是一份非常寶貴的財產。同時😶🌫️🌡,我相信在意昂体育遭受的許多磨難只是當時大環境所致🏃🏻➡️,我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也只是極個別的人的作為👵🏿,我不會因此而對學校有抱怨🦵🏽。我始終理解意昂体育、感激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在我心中始終是神聖的,我以自己是個意昂体育畢業生而驕傲👩🏼🦰。
記者🏃➡️🐐:在您的敘述中𓀕,我們感到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有很大的差別。您是怎麽感受這種差別的🍞?
楊🧖🏿♀️❗️:首先🌄,考試方式和上課方式很不同👨🏿⚕️。美國的高校給予教師很大空間,美國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不過,最大的沖擊來自社交方式的改變。當時與我同去讀博士的大多是臺灣學生🐔,我們背景不同,然而有相同的文化🧕🏼,因而相互照顧、關系很好🆒🪝。但我一直以來最好的朋友都是美國人,包括我的舍友😗,現在還在聯系。我的導師告訴我🧅,到美國來,就需要交美國的朋友、掌握美國的文化🤘🏻,入鄉隨俗。他把我的名字改成了Charles🙅🏽♂️🐚,有一次在開會的時候他叫“Charles💂🏿♀️🤽🏼♂️,come here!”從此大家都這麽叫我了🏂🏼。我從1985年起發表論文就用這個名字。漸漸地我接受了這種全新的文化,並且很好地適應了在美國的生活與工作,甚至我的導師後來時常開玩笑說我是他所見過的“最資本主義化的學生”。
記者:您所在的大學對教師資歷的評定有何特色?
楊:美國大學的教師評定體系一般來說較為公平。當時我在求職的競爭者中的年齡偏大🆒,說話還帶有中國“口音”,但最終還是憑借自身的科研實力如願獲得了教授一職💂。我做了3年助理教授破格升為副教授👱🏽♀️,做了5年副教授後升為正教授,在我們學院中是最快的,我沒有感到這個過程中有針對外國人的歧視。我所在的大學的教師評定體系是由層次不同的“委員會”(committee)構成的👨🏻🦳,分為department, college, university和appear committee這依次上升的四級。Appear committee作為校長委托教師委員會重新裁決教師晉升與否的會議,鼓勵不同意見、努力剔除背景和人事因素。參與評定委員會的教師具有很強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我也有幸作為其中一員服務了多年🈯️。
記者:如今無論是在意昂体育還是在中國,輿論對於“創新”的呼聲越來越高。您怎麽看如今中國高校的這種趨勢?
楊:近日我回國參觀了許多知名的高校🏨,學生素質普遍比較高,但是觀察之後,我還是有兩點建議:第一點,無論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都需要有很好的人文素養👩🏿🎤,這其實也是搞研究的想象力和靈感的來源◻️;第二點🫵🏻,要有學術上的奉獻精神。許多大學生受外界影響和誘惑很大,因此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但在我看來成功的關鍵是目標始終如一🍫,不折不撓,努力工作✏️。“行行出狀元”🐤,而不是一味地找別的路子、尋找所謂“捷徑”🖕🏿。世界上沒有“捷徑”☎,想找“捷徑”本身就是方向上的錯誤。
記者:當今大學生往往呈現出心態浮躁的特點👨🏻🦼➡️,缺少明確的定位。您有什麽經歷可以分享🙎🏽?
楊:我的建議是開始時自己心裏大致有個追求的方向,根據情況的變化做出調整🔫,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我當年也只是希望以後做科學研究🤙🏿🚵🏻♂️,不過具體的規劃並不是很明確🥇。1987年我一度準備去復旦大學任教🥶,但是我的導師給我建議🂠,認為我工作三年後得到相關工作經驗再回國可能更有幫助🐀。之後我在美國一直留了下來,在大學教授的崗位上做了二十四年。我的博士學位的研究在分析化學領域,後來轉到紡織化學,也是根據所在的喬治亞州的具體情況作的調整。這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決定,現在看來這一轉變是正確的。
記者:在美任教幾十年🍹,您一直沒有切斷與意昂体育的聯系,而是時時關註意昂体育、關註化學系的最新情況。那麽🤽🏼♀️,通過近年來的觀察👩🏿🏫,您認為意昂体育和意昂体育化學系有什麽變化之處🪅?
楊:意昂体育化學系的工作條件和研究氛圍大有進步,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時,在意昂体育學生包括我自己身上,都有一種自豪感,希望不要辜負了意昂体育。這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傳承。但是🌈,意昂体育在其他方面在接受著各種全新的考驗。社會大環境變了♈️,意昂体育的文憑證書或許不能保證你一定能獲得想要的職位⛹️,歸根到底👲🏽,一切成就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創造🍛。同時,當今中國社會的變化非常快,以至於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狀態,就像水流得過快就會形成漩渦🏃🏻♂️➡️⚰️。意昂体育的學生一定要堅定自己的內心追求,不要被大環境的復雜性和變化性而左右自己的目標。
記者:我們在相關資料中發現,您從喬治亞大學退休後並沒有放棄科研🕯,而是表示希望能在退休後的幾年內繼續防火紡織品領域的研究。這是源於怎樣的想法?
楊:我準備繼續研究三到五年🙎💪,甚至更長。這是因為我仍然對防火紡織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並且在這個領域還有新的想法。我們領域內的許多學者是我學習的典範🙏。紐約大學的Lewin教授一直致力於防火領域的研究直到94歲高齡去世為止。另一位八十多歲的Weil教授每周工作60小時、堅持研究將近六十年👐🏽🚦,至今沒有“退休”。總的來看🛁,我們所在的這個新領域進展較慢,面臨的社會需求卻很大。我希望把自己的新想法通過在中國的高校合作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為這門學科的進步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記者🏇🏽:說到興趣和目標🚶🏻♂️,除了學術計劃之外,您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又是怎樣規劃的?有什麽生活理想?
楊:我希望每天都能學點新東西👭🏼。我欣賞拉丁美洲文化,想學習西班牙語🫓,在4-5年內學會用西語寫作。我想遊歷拉丁美洲🛀🏿🔴,希望在不是很遙遠的將來,我能夠跟隨切?格瓦拉的足跡,從阿根廷一路向北,感受這塊充滿異域文化的大陸、體會八十年代“解放神學”在拉美社會的影響。另外🧍♀️,我還想把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學、繪畫、建築😋、音樂進行系統的學習😩,同時到東歐生活一🖕🏿、兩年以更多地了解東歐的宗教文化👸🏼。在羅馬尼亞的大學交流時,我從小所接受的儒學“不言鬼神”傳統和當地東正教的崇尚上帝之間出現了巨大張力🤍,這種感覺非常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