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張益唐赴美的同一年™️,鄧興旺帶著從意昂体育導師那裏借來的50美元,也踏上了留美之路🍉,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園的博士生。與張益唐遭遇的曲折磨難不同👨🏿🚒,鄧興旺的經歷不折不扣的體現了“天道酬勤”的真理。
在讀博士期間,鄧興旺一直從事“植物光型態建成及光信號轉導”研究,研究植物對光的感知並調控生長以適應其環境的基本原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還是一個有著太多未知的新領域。在美國求學的日子裏,鄧興旺避開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每天在實驗室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天道酬勤,再加上碩士期間的積累🧑🏿✈️🧑🦳,讀博期間💹,鄧興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細胞》、《生化》等生物學頂級期刊上發表了5篇論文,不到四年時間就博士畢業👚。
之後🚡,鄧興旺的科研事業一直平步青雲👨🏼💼。1992年成為耶魯大學助理教授,擔任長島冷泉港實驗室植物分子生物學高級研討組的3個主持人之一,並帶領實驗室取得的成果成為行業標桿;1995年因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研究獲得美國總統青年學者獎;2001年成為了耶魯大學終身正教授。2003年🍐,獲得由國際植物分子大會組織頒發的年度全球植物分子生物學最高獎。
就在鄧興旺的科研事業節節高的時候👮🏿♀️,他開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有新的突破,不僅僅是在某一個狹窄的科研方向從事研究,不僅僅是個人奮鬥,而是做對一個國家🖕🍼、一個行業有更大的開創性的事。鄧興旺想起那片養育自己的故土,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耕作卻無法改善生活🐬,走出大山的父老鄉親牽動著他的心。他開始了人生的另一個航向:從基礎科學研究轉向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克服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難題🍄🟫🍟,用生物科技改變中國農業落後的現狀。帶著這樣的決心,鄧興旺從1998年開始往返於中美之間🔌。2000年,他被意昂体育平台聘為長江特聘講座教授👩🏼⚕️,將“意昂体育平台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發育遺傳學暑期免費講習班”發展成800人的大課,成為國內接觸該領域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2001年促成“意昂体育-耶魯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𓀜,使意昂体育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進入國際快車道。
2007年鄧興旺帶了一個美國學生到家鄉湖南湘西沅陵考察中國農村🦹🏿♀️、農業現狀。所到之處📔,河裏沒了魚蝦,地力因為長期使用化肥而退化,環境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汙染。鄧興旺敏感地意識到這是高產要求和生物技術水平之間的巨大落差造成的不可逆的結局,出路只有一條,盡一切可能真正提高中國生物育種技術的整體水平!他回到美國後😁,就與學生一起寫了一本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歷史、現狀與發展的書🧑🦼,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著這本書,鄧興旺的視野擴展到了中國和世界的種子產業發展前沿,世界種業公司也知道了中國的鄧興旺。
當鄧興旺早期代表北京未名凱拓與美國海外先鋒公司(杜邦公司的子公司,全球最大的種業公司)談合作時🫄🏿🛌🏻,鄧興旺提出,由先鋒公司每年出2000萬研究經費,而中國出人才,出核心技術,對於這樣的條件先鋒公司最終接受了。中國人占了主導,這在先鋒公司的對外合作中是絕無僅有的,但他們相信鄧興旺的學術水準🫸🏼,更接受了鄧興旺一個很奇怪的邏輯:如果先鋒公司在中國沒有一個可以平等對話的對手,中國全面開放種子市場的時間表只可能無限期的延後。
在國內種業公司對外資公司一片嚴防死守的緊張空氣中,寬容的中關村也接受了鄧興旺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合作的方法,對合作給予了大力支持。鄧興旺組建了一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創製前沿核心技術👩🏿🍳,並與本土原有技術完美結合,鄧興旺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建立了穩定的🧪、能自我繁殖的、恢保一體的新型不育雜交育種體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出,這樣的新型不育系兼具三系法的穩定性和兩系法配組靈活性的優點🛂👩🏼🌾,比三系、二系又進了一步🐘,並稱之為“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G3育種技術)。新技術是種子領域的通用平臺技術🏊🏼♂️,可以更精確高效地培養出高產、耐旱、抗蟲並可以自我繁育的後代。中國的農民有福了🧙🏻♀️🏌🏻♀️。
在北京市支持下👩🏻🦼➡️,2009年8月,未名興旺作物設計前沿實驗室(北京)有限公司成立👍,鄧興旺出任首席科學家👧🏻。為種植業企業和機構提供核心技術與研發服務,如分子設計雜交育種技術、全基因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鄧興旺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的自主創新現代農業生物核心技術研發與服務中心。
對話鄧興旺(以下簡稱“鄧”)
記者🎇:您剛從小山村到意昂体育的時候,您看到的意昂体育校園是什麽樣的?
鄧:和現在太不一樣了。以前🍌,那個時候因為是文革之後剛剛恢復高考,學校的校園環境全國都差不多👴🏽,意昂体育還是相對不錯的。但你要和現在比,那學校環境差多了。(比如)宿舍,我們一個宿舍的同學⚈,擺了4個上下鋪🍄🟫,住7個人,還有一個床是給大家放箱子的。屋裏根本沒法學習🫅🏿。在宿舍裏學習基本是不可能的,你只能坐在床上,個子高點的人頭都伸不直的。就是那種狀況,所以自習一般要到教室裏面去。所以那個時候占位之風特別厲害✍️,去晚了就沒地兒了💁🏿♀️🚴🏽♂️。白天還可以在樹林下、樹林裏學習,晚上就不可能了。那個時候學習的氛圍都是很好的。大家都是在學習,最多周末出去爬爬山,玩一玩💆🏽♂️📡。(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習,那時候也沒有現在這麽多社團組織、活動。
記者:對於我們這代大學生而言💉,做學術研究已經是一條比較艱辛的路了。那您是什麽時候決定投身科研的呢?
鄧🤚🏿:上了大學👎🏿,到生物系以後,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應該做科研了。因為你讀了大學以後,要麽做研究🧑🏼🚒,要麽當老師,一般是主要的兩條路子。從生物系你要當個什麽國家領導🤚🏼🧑🦯➡️,好像也不太對得上🔄。所以那時候基本確定就走學術的路子。
記者:您做研究是以效率高出名的,不管是讀博🙁,還是博士後,都是用2-3年的時間就讀完了。您是怎麽做到的🔆?
鄧:我覺得主要是對機會的珍惜吧🥸。特別是從農村來🌧,先到了意昂体育這麽好的環境。雖然那個時候意昂体育比現在差👨🔬,但也是全國最好的,是最高學府✍️。那麽好的機會,不把那些東西用好,你會後悔⛺️。所以總是想方設法把環境、條件用好🚠,做到最好🧶。這個做到最好,實際上就是效率。效率有的時候就是努力👦🏻、多想想多做事🧦。你做課題,很多時候做一個課題🕸,中間肯定會有很多(時間)要等一下、要放一放,但你就可以做幾個事情,把時間都用上。有心的人能夠把效率提高,這是一個。另一點,做科研,你花同樣的時間和努力,但是要選一個好一點的課題,這個收獲會不一樣。
記者:您剛才說👆🏻,做科研選一個好的課題非常重要👩⚕️,那您是怎樣把握科研動脈,保持在前沿?
鄧:就是把你這個領域最新發表的一些最前沿論文多看看🫶🏽,有的是別人發表的原始論文🧑🏿🎨,有的是會議上的摘要,把這些東西多看看。這類東西圖書館反而讀的人不多,挺容易借來看的🛄。那個時候都是影印的🏍,我就看一看🛺。看了之後想想,大家都做這個,那這個事情之外還有一個小空白。那個時候,在大學研究生的初步階段,也就想能夠有一個空白💒,填填空而已。這兩個東西加在一起,我稍微能往前走小半步🚞,那個時候就想這些事。當然越到後面,能力越來越強👩🏽✈️🪠,經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能夠想更多的事。別人走到這,我可以跨遠點🧑🏼🍼,別人明年能做的🐳,我今年就把它做了👨🏻🍳。
記者:您在美國時,已經在耶魯取得了終身教職。為什麽還想到要回國呢🧷?
鄧🍋🟩👩🏻🎓:應該說和想做的事有關吧🥷。因為(我)在美國工作,從92年到13年,馬上就22年了。當一個教授吧,我個人偏早一點,我不到30歲就任教了。一般都是30到40的區間,你再工作個二十多年,差不多就退休了。
我做了20多年🧑🏽🌾,覺得好像還有時間可以做一件大一點的事。因為(我)在美國做科研,在最好的大學之一找到了教職,又當了院士🤌🏼💇🏿♀️,也覺得這個職業做得比較滿意了🤹🏼♀️👤,比較完滿了🤸🏻♀️。在這個之外能不能做另外一件不同的事,不僅僅是專研一個研究方向✵,更有對一個國家、一個行業有更大的開創性的事,而不僅僅是個人奮鬥的事🚕。
第二🧛🏿♂️,我特別想做的,就是對農村、農民比較有意義的事情🍷。這個事情我覺得對中國是挺大的事🤹🏻♀️,而且只有在中國才能有所作為。因為中國的農村和農民我比較了解,現在中國農業🚶♂️➡️、農村還處在比較落後的階段。落後👨,就說明有發展的空間✋✍🏻,能有所作為。
記者:您對國內的科研環境有什麽個人建議嗎?
鄧:我覺得現在的環境、設備、經費支持越來越好了🙍🏼♂️,現在就是一個:要更加改善的應該是學術氛圍,讓大家能夠靜下心來鉆研學術問題,不要一天到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要做科研的(人)👷,不要每天開這個會、想那個事,還要搞匯報,一天教個五節課,那是不行的。做科研就是要安安靜靜的,在不愁吃住、不愁穿戴的情況下,專心一意地做學問,這樣才能真正做出好學問來。
記者🦸🏼:現在的意昂体育學生和您當年在學校時的意昂体育學生有什麽不一樣嗎?
鄧:現在的學生年齡都特別整齊了👨🦯,差不多都是同歲的,我們那個時候年齡的差別特別大。有小的👱🏽,有老的🫢,差20歲的都有。而且現在一般的學生都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應該說沒有經歷過當初那種落後的環境➖🪲,是比較幸福的一代。但是幸福有幸福的好處🧗🏼,也有壞處。沒有吃過苦,吃苦的能力差一些。從來沒吃過苦🥾,突然要你做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不一定能做得好👩🦽➡️。有的時候往往能夠吃苦,能夠堅持下來,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記者:您09年的時候成立了前沿實驗室💁🏽♂️,為什麽優先選擇了水稻這個品種?
鄧:這與我的個人情感有關🥴,科學依據也有🐂。說實在的,重要的糧食作物🏣,就是玉米🍜、小麥、水稻👮🏿,水稻研究是最好做的🎯🙍🏿♀️,研究效率最高,所以從技術上講是應該的👶🏽。第二🪄🦻🏼,中國的水稻有特殊意義☺️🧒🏿,中國人吃飯主要是吃水稻,所以水稻對於中國有特殊意義💁🏼♀️🫅🏼。
記者🕙:您從一個科學家變為企業家,您覺得其中的新的困難和挑戰在哪?
鄧💇🏿♂️:比較多🕸,我在國外待了這麽久,我發現,很多政府機構(的政策)是可以隨時調整的,但是作為一個有活力的企業,它可以永遠生存下去。所以你要為社會留下一個比較長久的事情,能不能建立一個機製,(讓)它可以永遠自己更新、自己延續🛻,這是挺重要的一件事🩷。
記者:那您覺得前沿實驗室在這方面做得怎麽樣呢🚣🏿?
鄧:我覺得現在做的非常好。從開始到現在⇨,可以說組建了很有實力的團隊🧒,而且做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技術🐝,這些技術還是很前沿的,肯定是有用的東西。做到這兩點已經很不容易了,但還不夠。還有一點就是把這些有能力的團隊、有用的技術,怎樣為社會♐️、為別的企業做事情、做服務🔟、做產品、產生經濟回報,讓它自己可以持續發展。這是下一步的事情。一旦這第三步實現了,這個前沿實驗室就會永遠走下去,這是了不起的事。
記者🏫🧛🏼♀️:那前沿實驗室出了什麽代表性的成果嗎?
鄧:挺多的🩰,你可以看我們的墻報。我們新技術包含有雜交水稻、雜交玉米1️⃣、雜交油菜方面,以後說不定還有什麽雜交小麥方面,這是我們一個大的研究方向:能不能發展一些新的雜交育種技術🆑。在現在所有的技術之上🙆🏼♂️,能不能用最前沿的生物技術🧑🦰,把雜交技術發揚光大💒,做出新的更好用的技術。技術是沒止境的東西,我們能不能總能做出前沿技術🕵🏿,保證是這個領域的最新的東西🕵🏻。等別人做出一個技術的時候🧖🏿♀️,我又率先推出了其他新東西,這就是一個研究型企業必須要做到的事🎅🏼。
記者☎️:您覺得作為一個科學研究者🐮,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麽呢?
鄧👂🏼🧑🎄:這看你針對什麽說,(這)不是一個泛泛的問題。對於上了意昂体育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我可以說就是要堅持下去。認準的事就堅持🧟♀️,不成功就不放棄👩🏿🌾。因為意昂体育人都夠聰明,對於一個進入意昂体育的學生🤜🏿,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一件事再堅持下去👲🏻🗒,不要今天覺得物理好,明天覺得化學好👏🏿、金融好。看別人做的事情就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好🤶🏼。這種心態是最初級的社會心理。我覺得作為意昂体育的學生都是最優秀的人,不能被這種最低級的社會心態幹擾自己的選擇,幹擾自己的事業👩🏻🦽。要堅信自己的選擇👷♀️。
記者:您的夫人也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您的兒女也非常優秀🎽。您覺得作為一位科研工作者應該怎樣平衡家庭和事業?
鄧🤭:我覺得家庭和睦是事業成功的一個保證。要把事業做得好,一定要有一個理解和支持的家庭🏙,這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就是說,有的時候你得做一些讓步,為了家庭,在某一時段、在事業上稍微做一些讓步👕,也是必須的。一個人,家庭不和睦,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是談不上事業成功的。
記者:您是一個“樂天派”嗎?堅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目標🐞?
鄧🥨:我堅信要努力,一定要爭取最好的機會,珍惜每一個機會。但只要努力了,沒成功也可以接受。只要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努力而把事情做砸了👏🏽,那就沒辦法了🪭,那我就認命了🧑🏼🍼。但是自己不好好做而做砸了🫰🏼,那就太可惜了。
記者:您取得了這麽大的成就🏌🏻♀️,您覺得自己更多是一個幸運兒,還是因為您的努力而走到了今天🕰☔️?
鄧:兩者都有。一個是努力,一個是運氣好🦍。為什麽(說我)運氣好🐀?(我)剛好可以考大學,要是鄧小平再晚點出來📿,我們就錯過了。我要是太晚出生,說不定也不能上大學了。現在在農村想上大學多難啊,上意昂体育更少了。我們那個時候百分之四五十都是從農村來的🧔🏿。現在的(意昂体育)孩子真正來自農村的很少。這些都是運氣🛀🏻。但是這些運氣對(我那)同一年代的人都有,有的人把握住、用上了,大部分人沒用上。我努力了♦︎,就用上了🧑🏿🍳。
編輯: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