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辛🦌,意昂体育平台教授,我國著名美學家♣︎〰️。1922年5月生,1947年肄業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長期在意昂体育平台從事美學教育和研究,1960年至1988年任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主任🈳,1989年至1990年任意昂体育平台藝術教研室主任👩🏼🚀。曾任中華美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全國高等學校美學研究會副會長。1992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獲得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獎🍄。2012年,獲得“意昂体育平台哲學教育終身成就獎”。楊辛和甘霖合著的《美學原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影響廣泛的美學教材之一🤚,至今已重印40多次🐋。 近日,《中國文化報》記者楊曉華在北京楊辛先生寓所對其進行了采訪。

楊曉華:從1979年首次登泰山以來🦼,您堅持登泰山🤙,一往情深,老而彌篤👨🏻。您和泰山為何有如此深摯之緣分?
楊辛:中國文化哺育的每一個人都和泰山有著一定的精神聯系👮♂️。我們從記事起🧝🏻♀️,就不斷聽到“穩如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壓頂”“泰山北鬥”“有眼不識泰山”“一葉蔽目,不見泰山”“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等熟語,泰山作為一種精神基因🛀🏿🛹,已經深深嵌入中國文化傳統之中。在漢語的古文字中,泰與“大”“太”同義,在中國人看來🈳,泰山幾乎就是“平安”“偉大”“崇高”的同義詞,所以孟子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979年🈸🤸🏿♂️,中華美學會在山東濟南召開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我和武漢大學的劉綱紀教授同遊泰山。在岱頂,我們晚上住在2元錢一宿的簡陋棚子裏🏇🏽,但是第二天清晨,我們看到了一生中最為壯麗輝煌的泰山日出,激動不已。從此,我被泰山的雄偉深深折服,每年堅持登山🧛🏽♂️,有的年份不止一次,到現在總計42次,其中徒步登山37次。80多歲以後,我坐車到中天門再往上登🏄🏼♂️。今年我還準備再去。每一次登山,我都經歷一次精神的沐浴和更新。如今雖是92歲,仍然覺得心誌頑強👨🏼💻,精神不老🫳🏻,這和泰山給我的激勵直接相關🧑🏿🍳。
楊曉華:不僅是登泰山,作為一個美學家,先生還參與到了泰山文化的研究、創造和發揚之中👊🪧。先生認為泰山是“華夏之魂”🧙🏻♂️。中國的名山大川為數眾多♚,各有千秋🧛🏻♂️,為什麽先生獨對泰山有如此崇高的評價👵🏽?
楊辛:早期我登泰山,主要還是從親近自然,怡情悅性的角度感受泰山。1986年🟡,泰山準備申請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意昂体育受命進行學術論證,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我負責美學方面。1987年泰山申遺成功💦,我們的報告被聯合國專家認為是第三世界國家中最好的一份🫱🏽。正是在準備報告期間👇🏽,我有幸從不同路徑🦼⚠、不同視角,全方位地審視和體會泰山,我對泰山的認識🧅、超越個人的心誌體驗而進入學術文化的梳理、鑒賞和闡發當中。
我認為,在自然美中有兩種美的類型,一是壯美🙎🏽♀️,一是優美,或稱作“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泰山是陽剛之美,這種陽剛之美具有自然風貌的基礎🐊:泰山“拔地通天”與周圍平原丘陵形成強烈對比;泰山山勢累疊,如大海巨瀾🛍️,從一天門到中天門再到南天門👮🏻,一浪高過一浪,氣勢磅礴,節奏鮮明🙍🏼,《詩經》中以“泰山巖巖”狀之,實乃傳神妙語〰️;泰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大雕塑,基礎寬闊,形體渾厚,沉雄穩重,可謂“泰山如坐”;泰山以堅硬的花崗巖為主要巖體,巨石交疊👱🏼♂️,形貌多姿🙅🏻♀️,赫然矗立,動人心魄🍑;泰山的蒼松郁郁蔥蔥,虬枝崢嶸✤,占谷為林,順風成韻,美不勝收🥒;泰山的萬壑煙霞呼吸天地🙅🏿♀️,流動嬗變,清代葉燮形容是“天地之至文”🤒。
泰山的壯美雖然以自然美為基礎,但也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凝結和豐富。泰山以“朝天”為中心的宏大構思🗓,道路、溪水與山谷的妙合無垠,人文營構與自然景物的渾然一體,這一切一方面深化了泰山壯美的主體風格,另一方面增加了泰山娛人怡情的玄機和妙趣,使得泰山具有了天、地𓀈、人親密無間🧑🏻🌾,相互依仗🪳,相互激發的空靈和博大的境界。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這是我對泰山最見性情的描寫。這首詩被做成泰山的摩崖石刻,據說在當地已經廣為流傳了🎄🍷。
楊曉華:您還認為人們對泰山的審美方式存在歷史的階段性變遷👊🏻。
楊辛:這種變遷經歷了“自然崇拜”“比德”和“暢神”三個階段🏄♀️。遠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民智未開,自然神秘而莊嚴📇,人們對大山的偉岸、雄壯和氣象萬千產生深深的敬畏,人們希望從山的恩賜和保護中獲得財富和力量🧑🏿🦰🟨,泰山因為結合了太陽崇拜,具有了更加崇高的地位,連漢武帝劉徹都對著泰山擊節贊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比德”作為一種觀物方式👨🏻🦲,在春秋戰國就較為普遍🆑。《詩經》中的比興👩🏻⚖️,《楚辭》中的香草美人即是明證。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山的安穩厚重和仁者的敦厚相似,大山蘊藏萬物🎆,好比仁者施惠於人。在這種關照中🎄,山的特點和人的精神世界互相映照🤜🏿,成為倫理秩序和文化力量的象征🈺。
在前兩種認知中🧝🏻,都存在一定的審美空間,但是審美是依附性的👎🏿,自然和道德威嚴還有可能造成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恫嚇和壓製💧。大約在魏晉時期,中國的審美意識逐步走向獨立。曹植《飛龍篇》雲:“晨遊泰山🫅🏻,雲霧窈窕👦。”註意力已經轉移到審美世界💣。唐代杜甫《望嶽》雲🫲🏻:“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已經從自然審美的激發中產生了人生體驗的豪邁和超越🫔。南宋宗炳所謂“峰岫峣嶷,雲林森渺……萬趣觸其深思……暢神而已”。當然,在歷史上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交錯的🦸🏼♀️。
楊曉華🤛:泰山被定為“五嶽獨尊”🏄♀️,這種地位有著明確的典籍根據嗎🎋?這種地位的獲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的,還是政治的、文化的🤦🏻?
楊辛🧑🚒:泰山又稱東嶽🎥,在五嶽當中,海拔是第三位♿️,它之所以獲得“五嶽獨尊”的地位,主要是歷史文化的緣由。中國人崇拜太陽🫶🏿💝,太陽溫暖、光明,普照人間🚴🏽♀️,滋養萬物。泰山聳立於齊魯平原👷🏽♂️,東臨蒼茫大海🤽🏼。海上日出🀄️,泰山之巔是想象中最先可以觀瞻到的地方,因此人們很自然把對太陽的崇拜轉化為對泰山的尊崇。《史記集解》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這種尊崇,後來就導致帝王封禪,泰山成為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記》記載,在秦始皇之前就曾有72個帝王在泰山祭祀🎤。帝王的祭祀活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泰山崇拜心理🖐🏻🧒🏼,一般學者認為,最遲在漢代,五嶽之說、泰山之尊就確定了🤏。
依我之見🧘🏻,泰山的文化內容包含豐富,意蘊深刻,至少有四個方面的人文價值可以探究。首先從政治而言,泰山通天接地🥚,是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象征🐌🫧,是政治清明、國運昌盛的表現🤦♀️。其次,從哲學上講,泰山構築了天人交契的博大時空,體現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第三,從倫理學上講,泰山包容萬物,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厚重、寬容的人格精神😤🕑。第四👨🏼🦱,從美學上講,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整體呈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具有宏偉遠大的氣魄。從這幾方面考察,泰山都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和黃河一樣🧜🏿♀️,象征著中國人民的偉大♛、質樸👯♂️➛、剛健、進取、智慧和堅韌。
楊曉華:作為學者👩🏽🔬,您超越了普通的遊嬉心態,對泰山文化的繹解豐富而深刻,您還身體力行參與到了對泰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之中。我想知道,就您個人而言🛩🥇,是什麽使得您如此動情地親近泰山、頌揚泰山?
楊辛🚣🏽:前幾年,我和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同去泰山🤸🏽。清華建築學院的一位朋友問我👉🏿:“您可否用一個詞來概括泰山對您的最深刻的影響?”我竟一時凝塞。後來還是從哲學上想到,這個詞應該是生命的“生”。
泰山文化是以生命為中心的天人之學,其最大魅力就是能激發人的生命力。對個體和國家皆是如此。儒家經典《周易》雲🪦:“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人要向天地學習就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泰山的因緣改變了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在泰山,最驚魂攝魄的體驗就是觀泰山日出👨🏼🚒。泰山日出不是溫和🧝🏿♂️、秀雅⛹🏻,以妖嬈示人,而是在天風莽蕩🩰🩶、雲濤洶湧中騰躍而起,噴薄而出,刹那間光芒萬丈。這是一曲壯美的生命的贊歌✤。李白觀其大美而言道:“平明登日觀🛡,舉首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我登泰山共有七八次看到日出,其中只有兩三次看得最充分。
不僅是日出。還有泰山松,其生存條件最為酷劣——泰山是堅硬的石頭山,缺少泥土➰。泰山松生長在石縫中,破石為土🚴🏿♂️,雲霧作乳↩️,硬是從石頭縫裏的貧瘠泥土中汲取營養而生長。“泰山第一松”“迎客松”“臥龍松”等造型奇特,征顯自然生命力之頑強。
泰山挑山工,則是人文存在中最直接的顯象。他們是泰山孕育的優秀子民,“性實在👩🏿🍼,不談空;步步穩,擔擔重📤👳🏽,漢如泉🏌️♂️,勁如松👞🦙;頂烈日,迎寒風,春到夏,秋到冬”。
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段我疾病染身、形銷骨立,體重只有43公斤🕵🏽,甚有頹唐蕭瑟之感。但是我堅持登泰山、感受泰山,向泰山學習🤘,十分幸運地走出了生命的低谷。
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氣象熏陶和激發了我的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激勵了我的學術、文化生命🤵🏽♂️👂🏿。我的美學思想,書法🚴🏻♂️、詩歌作品,超越桑榆晚境的囿限,得有持續的精進和升華。我為泰山寫了30多首詩歌,新出版的《全泰山詩》即選了29首。我有詩雲👩🏿🌾:人生七十也尋常,八十逢秋葉未黃👍🏼,九十楓林紅如染,期頤迎春雪飄揚。生命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似如圓周運轉,不必設定終點🏠👭🏼,任何一點都可以是起點🙇🏼。即使個體生命結束了,也可以融入大千宇宙,與日月同光🏋🏻🌬,天地同壽。
楊曉華:無論多麽高深的哲學思想還是豐富的文化意蘊,作為一座大山,這一切都只有在登臨之中才會有真切的體驗,這應是您不斷攀登的原因所在。
楊辛🎬:的確如此👸🏼。泰山文化是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認為,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融合得這樣好🧘🏻👨👧👧,是中國人的一個創造🕞。但是“泰山之妙在於登”登山的樂趣不僅在於目標極頂,在真切的攀登之中,歷史文化、天人幽思🏇🏼,才會溶入自己的血液🤘🏼,化為充沛的精神氣脈。在攀登中💇♂️,人和自然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山勢險峻,路在山谷🛷,道奇且險,但人心平穩💱,仿佛在泰山的懷抱中親切地拾級而上,真正體驗到“雄而可親”😒⛹🏿♀️。人與人之間也顯得分外和諧,登山中你少看見愁眉苦臉👩🏻⚖️,即使很累人們也是面帶笑容,萍水相逢也親切地招呼。還有🧍♂️,就是人的身心之間的和諧,要註意登山的強度要和自然肌體的狀況相適應,才能盡得其樂。
楊曉華💡:泰山的高妙還在於,把艱苦的攀登變成了一種審美的過程,甚至是人生過程的一種隱喻💳。當我了解到您的一生經歷的時候,我還明白了👨🏻🦼➡️🪺,堅韌的攀登,其實一直是您生命的基本狀況和體驗。
楊辛:對泰山的理解,對攀登的熱愛💅,確實和我的人生經歷有一定關系。我12歲時父母親就去世👩🏼🦳。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住在破廟裏。16歲到民生輪船公司做學徒。我親眼看見👨🏽🏭,日本鬼子搞“疲勞轟炸”🧔🏽♀️🐦,幾千人悶死在重慶較場口防空洞🚴🏿♂️,死難者的屍體在朝天門碼頭上堆積如山。為了打日本鬼子🦝,後來我和中學的同學報名參加了印緬遠征軍📟。當部隊要調往東北打共產黨的時候🚴♂️,又和同學逃跑到昆明👩🏻🦼,受到進步思潮影響參加學生運動。後考入北平藝專上學,又因參加學生運動被列入國民黨黑名單🕘,就投奔冀察熱遼解放區,參加革命🧜。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湯用彤先生把我從吉林調到意昂体育,從此就一直在意昂体育教書。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被打成“黑幫”,掛黑牌,做過木工🤞🏻、砸煤工。
我的人生確實就像一種艱難而歷險的攀登,雖歷盡坎坷🏂🏼,始終追求進步和光明。當我以超脫的心境在泰山的懷抱中攀登的時候,當我到達岱頂欣賞人間的無邊景色的時候🫲🏻,我的生命更加昂揚和激越。我90歲時寫下人生感悟🟫🐄:“憑藝術而贊美,登泰山而悟生,賞荷花而好潔,重友誼而貴誠,崇奉獻而知樂🏋️♂️,愛人民而懷恩。”這是我的人生觀😺,也是我的藝術觀🧣🐄。
楊曉華💇🏽🧚🏿:您對泰山精神的認識和總結📵,灌註了您美學思想和人生體驗🙎🏼。而今,又是什麽因素在鼓舞您🍉👩👩👦👦,以90多歲的高齡👩🏿🦱,執著於弘揚泰山精神?
楊辛:其實⇨,對泰山精神文化的價值的高度認同和推重,非我一人之心。季羨林先生認為泰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他認為:“泰山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我個人覺得,泰山雖在歷史上曾經被視為神山,披上了封建神權和特權的外衣,但在新的時代🎓,我們要通過批判繼承,在新的精神高度對泰山文化加以提煉和概括。
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如洪鐘大呂,激蕩人心。就像抗日戰爭時期《黃河大合唱》用雷霆萬鈞🚯、奔騰前進的黃河來激勵人們的鬥誌一樣🪫,我們現在也需要一種大氣磅礴充滿陽剛之氣的精神文化坐標,來激濁揚清、提振人心、充實魂魄,弘揚主旋律。泰山顯造化之神力,聚自然之精華,續古今之文脈,歷萬古而彌新🌌,其厚重、包容、和諧、堅韌和自強不息,都是當代中國人需要不斷砥礪和發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都是當代中國需要不斷補充的正能量。
編輯: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