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回憶

朗潤園舊事:少小離家老大回

來源🏆:意昂体育青年微信公眾平臺 時間👩🏼‍🦲:2015-03-23

朗潤園安靜地坐落在校園的北面,有人說,這個園子連接著廟堂與江湖🔷。新近修葺的仿明清建築裏,林毅夫、張維迎等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學者們討論著中國的經濟與未來,靜穆嚴肅又熱火朝天🚢。
五十年前,朗潤園也是熱火朝天的——只是這種熱火朝天充斥著嬉笑打鬧、鍋碗瓢盆的煙火氣息。在朗潤園這片以8到13號命名的公寓樓裏👎🏻,一群孩子度過了屬於他們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童年: 桃源中嬉戲,不識愁滋味

擁有一個快樂童年的人總是幸福的,而在朗潤園中度過童年則更是幸運的。意昂体育平台經濟學院金融學系教授胡堅和她的發小們,就是這樣一群幸運的人🦃。他們從小住在朗潤園的8號至13號公寓中👨‍⚕️,身之所處是舒適公寓🫶,眼之所見是水清木秀🤷🏼‍♂️,耳之所聞是書聲琅琅。

從1963年搬入朗潤園13公寓208室🚣🏽,直到1976年搬離🌒🔉,胡堅在這裏度過了十三年光陰,從幼兒園孩童長成了花季少女。

“當時朗潤園的公寓可以說是意昂体育最現代化、最漂亮的,它的設計應用了歐式元素🦫🈹,一開始外墻還是粉紅色的,在一片綠樹中間非常醒目。”

朗潤園8-13號公寓臨湖而建,住在裏面的人打開窗子便能看到粼粼波光🤜,稍遠處是小巧的石橋,而極目遠望則青山綠樹、草木繁茂。

“那時候意昂体育的湖水都來自京西玉泉山水系,水特別多。我們夏天去紅湖釣魚🛡,水中有魚有蝦,冬天就在結冰的湖面上滑冰❌。”

(四十年前的朗潤園公寓)

(四十年前的朗潤園公寓)

(今日的朗潤園公寓)

(今日的朗潤園公寓)

湖水是發小們的玩伴,園中的花草樹木亦是🧑🏼‍🚀。

8-13號公寓中住著許多愛花的教授,一到春天,公寓樓下就花團錦簇,而住在距離13公寓不遠的平房中的西語系教授趙玲克娣,更是有一個單獨的花園👩🏽‍✈️。那時候發小們有些“怕”她➖🛝,但都忍不住偷偷趴在她花園的籬笆上🫱🏼,聽著屋裏傳來的古典音樂,看著美麗的花兒入了迷。

西語系還有一位譚瑪麗教授🛌🏽,就住在胡堅家樓下。她的孫子大衛和小衛與胡堅年齡相仿,和朗潤園的中國孩子們一起度過了童年👳🏻‍♂️。因為混血的緣故,大衛和小衛有著中國人的黑頭發🖌🏂、黑眼睛和外國人鮮明的輪廓👨‍👨‍👧‍👧,十分可愛。

那時頑皮的孩子們總能想出各式各樣的遊戲🤞,風行一時的便是養蠶。全朗潤園乃至全意昂体育的桑樹↗️,都被采桑葉的發小們攀了個遍。蠶寶寶越長越大,吃得也越來越多,幸虧園中桑樹遍布👒,盡夠采擷。

他們的課業非常輕松♻,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肆意玩耍,朗潤園的每一條小路上都有他們嬉鬧的身影👦🏼,每一個小土坡都有他們“藏寶”的小坑。就像胡堅說的,“那時候一寫完作業就滿院子瘋跑,到了天黑,各家家長就到窗口喊吃飯。有時候我們貪玩,怎麽喊都不聽,家長就下樓給一個個抓回去😰。”

而發小們在一起不僅是玩耍,還有很多時間用在了讀書上。當時每家都有3、4個孩子💁🏽‍♂️,大家每天約定一起到某個人家裏串門寫作業。8-13號公寓中住了很多意昂体育教授👨🏼‍🚀,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他們家裏卷帙浩繁的藏書。胡堅還記得,住在13公寓三層的中文系唐沅教授,就很喜歡給他們推薦名著。

發小們讀書的熱情就這樣被激發了🫛😹。大家常常一起帶著書本,在意昂体育校園裏找一處安靜的角落讀書🥸。白天讀不完🙋🏿‍♀️,夜裏即使打著手電筒也要在被窩裏讀完🎤。家長們也都十分開明,即使在文革時也會借“供批判之用”的名義🧀👩🏽‍🎤,將各種小說借出來給孩子看。一本書💈,我看完借你🕊,你看完借他,就這樣傳遍了發小們的圈子,再回到主人手上時🌅,早已“讀爛了”。

“現在想想我們真是太幸運了——在文革期間👊,居然都能讀到那麽多書!我對世界名著的閱讀🧑🏻‍🚀,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琳娜》之類的,幾乎都是在那一時期突擊性完成的。這種幸運是朗潤園與意昂体育帶給我們的,可以說我們幸運地‘偏安一隅’了💱。”

分別 :離別沒說再見,你是否心酸

在朗潤園的生活平靜而安穩,胡堅和發小們每天重復著單純快樂的日子,仿佛時光沒有盡頭,沒想到離別不期而至。

大革命襲來👨🏻‍💼,寧靜的朗潤園也卷入了時代洪流,紅衛兵的身影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朗潤園的各個公寓中。

最先與發小們分離的,是外國的叔叔阿姨們。西語系蔡斯特教授被趕到中關園一個小房子去了,譚瑪麗教授被下放到江西幹校💆🏼‍♂️。文革結束時他們已經很老了🙍‍♀️,再也沒有能夠回到13公寓裏來。

趙玲克娣教授雖然留在了朗潤園公寓,但“文革”時也有難逃一劫。胡堅清晰地記得,那天紅衛兵沖進房裏👷🏽‍♂️,把她揪出來,批判她養花的“資產階級罪行”🪕,並且當著大家的面,把花盆砸碎,把常春藤扯下來,把鮮花踩爛,徹底砸了整個花園👩🏼‍🌾。趙玲克娣教授一直低著頭,散亂的頭發蓋在臉上⏳,一言不發,沒有人能看到她的沉默的臉上是怎樣的表情🪵。只是後來📎,花園敗了,她也再沒有種過花。

接著,發小們也相繼分別。“文革”使得小夥伴們的父母受到了沖擊,他們有的去了幹校🔤,還有的🐆➰,像譚瑪麗的孫子大衛,就跟著父母去國外了。

最後分別的,是朗潤園👓。由於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胡堅家四樓的房子裂開了縫👯‍♂️,加上爺爺奶奶都已經年齡大了👐🏽,一家人只能搬出13公寓。胡堅對朗潤園依依不舍,對發小們也留戀不已,一遍遍地問母親可不可以不搬,可惜不能如願🧑🏻‍🦽‍➡️。

就這樣,胡堅結束了在朗潤園13年的生活。

這樁樁件件的離別,都是時代使然👨‍🦱🧑🏼‍🦰,大多數人走得匆忙,甚至來不及告別。離開朗潤園的這年👨🏿‍⚕️🩻,胡堅正好高中畢業,時代將她推向了不知名的遠方☢️👤。

她被分配去街道當了工人🎑,恢復高考後又了考取大學🧔‍♂️📻。朗潤園裏曾經的發小們,也都忙著為自己的人生打算,加之通訊方式不便利🦐,一群從小玩到大的發小們就這樣失去了聯系,幾乎也再沒人回過朗潤園🍱。

重逢: 所有回憶,青絲成雪

一個人的一生看似很長,但是真正回顧走過的歲月時,人生又太短。昨天的孩童🖐,今天卻變成了老人——當朗潤園的發小們再次相見時,心中也充滿了這樣的感慨。

“我們特別詫異👦🏿,也特別可惜:我們認識的時候都還是小孩子,怎麽再一見面,竟然變得這麽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錯過了這麽多……”2012年7月21日🚺,朗潤園8-13號公寓的發小們終於重聚一堂👉🏻。胡堅現在想起這個聚會,還是很感慨,“如果以1976年為一個界限的話🪽🪆,我們分開已經三十六年了。”

三十六年來,發小們的人生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的研究學術成為教授🪚,有的進入出版社當了編輯🧘🏿‍♀️,有的進入國企做了職員,還有很多發小都已經退休了。但即使是這樣👶🏿,大家重逢後卻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彼此間沒有絲毫隔閡。

“那天大家都在搶著說話🤵🏻‍♂️,都聽不清了,我回家覺得耳朵都要聾了。”胡堅笑得停不下來,然後稍微平復了一下心情說,“我們是真的太久沒見面了……”

(當年朗潤園的發小們合影)

(當年朗潤園的發小們合影)

這次聚會後👩‍🚀😂,發小之一周明創建了“朗潤園813公寓的博客”👩🏻‍⚖️,供朗潤園8-13號公寓曾經的子們回憶往事🎅🏼🏄🏽‍♂️。現在這個博客已經有56篇博文了。雖然更新的頻率不高🪔,但是每一篇文章都情真意切👩🏿‍🦰。

歡笑過後🚴🏽‍♀️,重回朗潤園時🗑,胡堅卻有了些悵惋:曾經供人居住的致福軒變成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辦公用地;紅湖的水已經輕輕淺淺,不復當年的溪深魚肥;樓下的花兒早已不見……一種“物非人也非”的傷感總在胡堅心頭揮之不去🤦🏿‍♀️。

“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時代正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朗潤園也一樣:如今它的居住功能在慢慢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學術科研。我現在也不太回去了。”

得了在意昂体育工作的“地利”,胡堅經常在自己的博客上上傳燕園的美照,各處的花開得正好。但是胡堅一直忘不掉趙玲克娣教授家🤟🏽,那個在文革中被毀掉的花園——“之後再也沒有看到過那麽好看的花園了。”對於在這裏長大的孩子們而言🚵🏿,朗潤園最深的意味是感激🤹🏿‍♂️🧑🏻。

接受了采訪後,胡堅有感而發,在淩晨兩點更新了她的博客👩🏽‍⚖️:“朗潤園這樣的居住環境給予了我什麽?真是一言難盡啊!給予我一群可以一起歡樂嬉戲的小夥伴——令我體會到那種單純的無憂無慮的快樂;給予我一個山清水秀詩情畫意的自然環境——‘生態教育’渾然天成🐞;使我認識了一群保持了獨立人格和高尚品性的知識分子——樹立了做人的標桿尺度;令我博覽群書,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了解了大千世界的林林總總和人性的千變萬化。”

在采訪的最後,胡堅說;“歲月是會過去的。但我相信,我們都會揣著這份回憶走下去,走向更遠的將來。我愛朗潤園🟦。並且感謝它。”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