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校園

回憶

八十年代青春的記憶——我與我的大學

時間:2013-09-11

我的一篇回憶小時候北京的文章提到海澱中關村那個地方,有個讀者朋友希望我寫寫關於中關村的回憶🥰⛸。我當時的反應是那可不好寫👶🏼,因為我平淡無奇,跟母校那麽大的光環不相配🦓,有什麽能給別人帶來震撼的東西呢🏇🏼。這些天🪔,促使我回憶並且動筆去記錄的原因是我覺得,每個在那裏生活過的人🍂,在某個特定時代,都是構成當時那片風景的組成部分;每一段或平平常常或轟轟烈烈的歲月都有一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珍貴。即使平靜如水的生活外表看不出波瀾,每個人內心也會有各自的斑斕。那些經歷過的煩惱🧙🏼,迷茫,歡樂🧗🏼‍♀️,感動🎅🏽,即使飄在風裏沒留下痕跡,也一定永遠地存在於個人的記憶裏🤯。我們走出校門的時候都幾乎只有一個心情🥔:留戀。而走出那個校門多年以後🎲,我們都會象想念故鄉🛍,想念父母那樣想念那個地方🛫,因為那是我們的母校,是伴我們度過最最美好年華的地方。

我的大學,只是成千上萬個中國大學裏的一個👧🏿。她的特殊不光是因為她地處首都北京👨🏻‍🏫,有美麗如畫的校園風景,有數不清的良師和很高的學術聲望,還因為她有傳說中的光榮💁🏼,她引領過文化的風騷,記錄過國家的風雨🤼‍♂️,所以天南海北的人都希望能到這裏來,來這裏領略沉澱的過往🏂🏻,體會風流的今朝,這裏就越發成為競爭成功者的聚集地👩‍🦲。一樣的幸運兒🤒,一樣置身於在亮麗的藍天下,一樣的燦爛的照人的青春🚑,有的人由此展開鋪滿鮮花的前程,有的人收獲了世上無雙的愛情。不管走出校門後命運如何,不管有沒有在母校的歷史上刻下名字,我們都曾經以母校為自豪,我們也都是構築她的形象的一點基石。

一、大學只是下一個學習階段而已

1984年我沒有懸念的考上了希望去的大學和專業。我的父母都不是知識分子🧔🏻,他們沒有給過我學習上的幫助和建議。從一年級開始在學習上不達完美不罷休的性格和態度讓父母從不擔心我會不努力,他們總是要擔心我太上心了會認真到極致,太用功了會變成書呆子不懂人情不懂社會🆗。他們心疼我怕我太受苦,可他們忘了我玩起來也是這樣的,只不過他們沒有怎麽正規的念過書♣️,總覺得讀書會是更苦的事。他們憑借著個人形象🅰️,能力,和人格方面的魅力👨🏿‍⚖️➗,在那個時代的周圍環境中也能夠生存並且還比較如魚得水,所以沒有意識到讀書以及上大學對孩子將來成長的重大意義。我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是對前程這件事也是懵懵懂懂🛐,只覺得應該按別人搭好的梯子走上去便是。出生在北京還是幸運的,但我住的不是知識分子紮堆的海澱,而是居民較混雜的老東城🚈。我對那條小街和兒時的種種有著深切的懷戀🔝,也期待什麽時候能夠找到那些伴我成長給我快樂的玩伴⛎🔐,但我知道🚶🏻,除了一個女孩和我上了同一所高中和大學外,其他孩子都沒有我這樣幸運💆‍♂️,他們沒能去中關村那個人人向往的地方讀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有機會踏入正式的大學校門。

高三畢業了,記得父母在高考期間能給的幫助就是早起做兩個荷包蛋給我🗼,似乎想叮囑我些事情又不知說什麽。其實每天早起都是父母做好飯我去上學的,雞蛋也沒什麽特殊,只是父母那片心我是永遠懂得的🤕。我上哪個大學當時沒有二選,專業是班上一個早熟的女生建議的。那個夏天,沒有焦急的等待,沒有激動的憧憬🔴,一個平平常常的暑假,當上一段提到的女孩到我家激動地告訴我我的成績🛕,我也沒有覺得大學的門要為我敞開了怎麽怎麽樣🤦。後來拿到錄取通知書,才意識到真是一個新的階段要開始了。父母為我買了一個紅皮箱𓀗,我知道我要過集體生活了。

二、平靜也是一種校園生活

初入校園值得讓我銘記的是,剛剛上了半個星期的課🙎‍♂️,我姐姐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而且她不知怎麽在我們搬教科書的某個庫房找到了我。父母在惦記我🧑🏻👵🏽,姐姐看到我的生活狀況他們也就放心了♓️🎅🏻。後來有個周末我決定在學校跟同學們玩◾️,就沒有回家,也沒有給父親單位打電話💃🏻,結果我母親來學校找我了🧚🏿。她是個很少上那麽遠地方的人,卻一個人坐了一個小時的車到學校來看我,還在分布不規則的樓群裏找到了31樓🧘🏿。我當時未必很深的體會母親那份牽掛🧑🏽。我長大了🧸,父母好象反而關心我更多,他們似乎很自然的要去彌補因為各種條件的原因導致的我小時候他們對我的疼愛的缺失。這是後來母親對我講的,說父親總是覺得以前他們對我關愛不夠💇🏻‍♂️🕺🏽。小時候頑皮成那樣的我到了大學也開始變作淑女態🈂️,一個在別人眼裏老實的,內向的普通北京女孩就這樣醜小鴨一樣混跡在天之驕子堆裏🙅🏽‍♂️。

在那裏生活過的人們提起母校總是自豪,別人羨慕的眼光和話題似乎成了我們時不時有的一點生活點綴👨🏻‍🦰🦶🏿,很多人還會專門尋到那裏只為看一看🎓,而我父親只是入學送我😈,畢業接我來過兩次🤌🏿,母親和姐姐,她們都只到過我的大學一次🧔🏻,他們甚至沒有在校園裏面轉一轉。他們去那裏只是為了我🤌🏽,那裏的其他的一切,對他們來講都不意味著什麽。

我現在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十八九歲的從外地來的同學們一定是羨慕過我的。他們一樣是頭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而且是跑到一個很遠的城市來了,有的甚至是坐了幾天幾夜火車來的。他們不能夠在周末回家,想家了也只能寫信💷,那時連電話都不方便。有很多學生是第一次來北京,聽說有個孩子到了北京因為馬上去看天安門而弄丟了行李👼🏼,那個激動勁我們在北京長大的是不能體會的✅。每到假期,看著外地學生要整行李回家了,我還滿羨慕的,心想我要是能有個外地男朋友就好了,就可以跟著去他的家看看。

外地來的孩子到了一個新地方總是很快會有一些明顯的變化💆‍♂️,而北京的孩子來的時候什麽樣,過了一年二年還是那個樣子🌟,也說不清是為什麽,但好象是很自然的🤸🏼‍♀️。北京孩子他們沒有老鄉可找,也沒有周末時光需要在學校消磨,所以,北京學生在校的活躍程度我看不如外地的。現在說起來🚟,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錯過,是美好校園時光錯過就不再來的遺憾🧓。但在當時,我還是要回家去吃母親做的飯🔞,畢竟父母也是想我的☝🏽,畢竟校園還是較封閉的,大部分周末時光想來還是有些冷清的。有個同學某個假期沒有回老家🃏🚣,她還來我家住過🖖🏻,現在想想為什麽不經常邀請同學周末來我家呢🤥,我的父母是多麽好客的人。

周末在校園有孤寂的一面🪨,但某種意義上說那也許更能充分沐浴校園和學校所能給予的一切。前不久去美國看望老同學,她說周末有著很能發生艷遇的氣氛。即使你不是傾國傾城,也稱不上如花似玉,也沒有舞姿翩翩🏃‍♂️‍➡️,即使你不去周末的郊遊,也不跟老鄉一醉方休,哪怕你沒事就在湖邊走走坐坐,也會因為那一湖碧水帶來的浪漫發生什麽的。她給我看一次郊遊的照片🔂,我驚呼“怎麽沒叫上我”🪀,她說“我們周末去的呀”。那時郊遊條件不好,要舍得臟什麽的才行,在當時我也未必要跟去的,就是那樣。

我有時也想象我能重回那個時代那個校園,不為那不知有沒有結果的艷遇,就為有機會跟我那些可愛的🚞🪪,心靈沒有牽絆的處於青蔥年華的同學們結伴在湖岸和湖邊小山坡逍遙,有機會無拘無束敞開心扉🤌🏽,並且能夠走出校園,踏遍藍天下的北京,享受在那個令人奮進的時代在那個單純年華的所有驕傲🙇‍♂️。

三、浪漫是一種心情

那裏確實是一個能夠產生各種浪漫的地方。除了少男少女之間的心動,那裏還是有很多讓人自豪讓人如沐春風的地方,比如那如畫的校園的風景,比如那讓人崇拜的名師抑揚頓挫的講授🐻‍❄️,比如各種內容的飄著新思潮時尚的講座,還有,那麽一種意境🖖🏿:青春的♣︎,無憂的,可以擁抱整個天空的時代意境。

那個時候🎁,考上大學都是一項巨大成功👌🏻,更別提名牌大學。我們能夠充分享受學生時代的無憂🍸,因為一旦考上大學🏅,是不必擔心找不到工作的💪,我們盡可以學習,讀書,逍遙,或按興趣參加社團活動,不用去考慮積累工作經驗⛹️‍♂️,很少有人想到能用什麽辦法賺點錢花。現在的孩子在大學裏要想的事情太多了👵🏽,很多人要掙錢才能支撐整個大學生活,他們要去社會實踐,要通過參加各種課外的活動來證明經驗和管理才能⚾️。他們做這些事情都不一定是出於熱情🅿️,很可能就是為了能在我們那時還沒聽說過的簡歷上寫上一筆⤴️,那他們在學習本身這件事上還能不能投入很多精力呢不好說。這也許是一種進步🤤,是自立的體現👩🏼‍🏭,但每種進步都是伴著別樣壓力和缺失的,我這樣看。

那個校園很大,它不只是教室和宿舍組成的樓群,它是一個家園👍🏽,是我們生活🫳🏻👰🏿,讀書🟧,和徜徉的地方📈。怎麽那麽巧,我曾經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有好幾處坐落在末代皇族的府邸或園子裏。小時候住的父親單位原來是公主府👃,我的大學是建立於幾所皇家園林之中😺,我工作的地方也是占了王府的院子。在現代的北京能置身於古色古香的建築當中💍,也許還能陶冶人的性情吧。浪漫不必是驚天動地,也不必如泣如訴⏺,浪漫是一種心境,是從容,是有情👳🏼‍♀️。

想起從南門入校那條長長的路,我腦海裏居然幻化出明星走紅地毯似的優雅感覺。那條路要經過教工宿舍樓,五四操場🧑🏿‍🔬,大講堂,圖書館,從哲學樓然後通向湖邊🧔‍♂️。那條路上的每一天都很平常,但到了記憶的隧道裏,哪怕破自行車群,還有飯盆那些零碎👩🏽‍🎤💆🏻,都是和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聯系在一起的💖。周一從家裏回來走過那條路👨🏽‍🏭,幾次看見中文系曹老師端著早餐往宿舍走😌🫣。那時盡管很崇拜🍱⏏️,也不敢上去打個招呼🚵🏼‍♂️🧐,我不是人家系的,蹭課要鬼鬼祟祟,而老師那個形象卻象剪影一樣印在我的記憶裏了。

當時那種希望和生機勃勃的感覺,不止來自於青春活力🤮,還來自整個環境氣氛的奮進。我們入學時正值35周年國慶,高年級的同學很多都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遊行和集體舞。我看電視時並不知道👜,打出那個“小平您好”橫幅的遊行隊伍是我的校園同胞,那時我才在那裏呆了一個月。

學校很大,每個同學都不過是象一個小螞蟻在忙碌穿梭©️。他們個人也許大多低調,但我在那裏的幾年有過幾次校園喧囂,說明他們作為一個集體,是很能做出表達自己訴求呼聲的舉動的。

我不看足球👨🏽‍🦰,但當我知道外面亂敲的噪音來自中國隊進球以後學生們的狂歡🧍🏻,我也挺激動的↩️。盡管大晚上的我沒有跟著他們去遊行,我還是希望他們喊出來😆,喊出那不只是球迷的暢快。“振興中華”的石碑驕傲地立在校園裏👭🏻,那是為並不久遠的普通學生集體的高呼而立的🦸🏼。有時往往一場講座就能點燃一次呼籲,一次聲援,國家政治的晴與雨也是註定不會在這裏被忽略🦹🏼‍♂️。所有這一切,都是年輕的同學們有思考的能力和敢為的精神的體現。但是®️,為了反抗一個熄燈令遊行到辦公樓也並不能說明光榮;過節聚餐不免費去抗議也並不一定有道理🤕。

當年瀟灑走過一回的人🎏🙎‍♂️,過了許多年🧏🏿‍♀️,也未必還有那種回憶的心情。現在我能如泣如訴地記錄這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可我在青春的日子裏卻沒有那麽多瀟灑,我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構建著自己緩慢的成熟與內心的陶醉。

從31樓出來🤒,去圖書館或教室,總要經過燕南園的小徑,我不是一開始就知道原來這裏住著王力和馮友蘭等大師👨🏻‍🎨🥄。那裏靜靜的,看不出有什麽住家,因為沒看見有住戶進出,那門開在哪裏呢🎢?老先生們不會因為學生們經常的踏進踏出受到打擾吧,也許我們的出沒還能給他們帶來靈感和火花呢也未可知。

大講堂門口那寬敞的空間,是人們行色匆匆的過道,到了秋天還是銀杏點綴的一道美景。湖邊那春風楊柳的浪漫,給了年輕人多少無邊的遐思🔗,也成就了多少愛的故事☢️。在小山坡上的鐘亭🤹‍♀️,能一覽湖邊的風景和風景中的人物,那座大鐘重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印🌻。勺園那邊的荷花👳🏻‍♂️,美而不妖,真正的給人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畫面感和聯想。

辦公樓裏和來自不同系的幾百人一起聽楊辛教授講美學原理給我帶來了知識的熏陶📢,讀書也給我帶來美的向往。有兩個作品傳遞的畫面讓我總能有對那種意境的憧憬🙎🏽:宗璞散文《廢墟的召喚》,和黃蓓佳小說《那年冬天在郊外》📋。這種意境可體會不可言說,尤其是今天,在信息和作品雜得眼花的時候😗,那種純粹無可比擬。

高中時候寫過一首詩,實際上是命題作文𓀎,寫看完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感想📗。我要是留著那個原稿多好,我就可以知道17歲的我🗽📦,在沒有看過圓明園廢墟的情況下怎樣試圖感悟那段歷史。當我真的在一個冬日去了那裏🧑🏿‍🎨,我並沒有想到要抒情,因為那裏似乎什麽也沒有🤷🏿‍♂️。我們只有低頭走路,或走過去回望。同樣的土地,我們來了👋🏽,這也算是歷史吧🍧。後來我讀到宗璞那篇散文🤕,更深的感悟才沖上心頭♛。作家把歷史的沉重通過那樣細致的觀察,飛馳的想象和立體的描述展現出來,長久地引人深思。最近又讀一遍,文章最後一段說到聽說要修復圓明園🙌🏿🧑🏻‍💼,她希望能留一段廢墟,是為了憑吊一段凝固的歷史🔔,和為了記住廢墟的召喚🧖🏿‍♀️,想起曹老師也在課堂上說過類似的話🤴🏻,我記得他在說完為什麽要這樣做呢的結尾,還拖長了聲音說“要修復。🧑‍🦼⏺。。”。這圓明園最終還是沒有修復🚴🏼‍♂️,不知道是不是聽了這幾位擲地有聲的文人的話,但這些年那裏熱鬧了許多是真的。

黃蓓佳現在在兒童文學領域貢獻頗多🪳,但那個時候我讀到的感覺就是愛🤽🏿‍♂️,理想💇‍♀️,與詩意。《那年冬天在郊外》這個短篇的情節已經模糊,但意境卻清晰得仍讓我心動🤰🏽。

四、課堂 同學和老師

那麽大個學校🤌🏽,有時要象趕場似的穿梭於不同教學樓🖥。因為各種原因,我們也要跟別的系或專業的學生上一堂課。古代漢語,古代文學是跟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一起☝️,我想我們兩個專業對於這兩門課的要求是一樣的;政治經濟學是跟中文系三個專業一起上的大課✝️;英語是跟社會學系🤰🏼,因為分了程度的關系,我們班的並不都在一起;體育課是跟考古系女生一起,顯然是湊女生數的原因🐵。用一個詞來概括不同專業的學生:中文系豪放🙋🏽‍♂️,社會學系深沉,考古系單純。而我們系的特征🪽,基本上用安靜真實來形容就可以了。

這算不算人以群分呢🚷?是性格相同的人才來一個專業呢,還是到了這個領域自然性格往一塊靠,不好說,好象同一個系的還真有些氣質上的共通。畢業20年聚首我沒有回去👨🏽‍🔬,但照片看上去,大家開朗多了💂🏼🍕,洋氣多了📹👊🏽,但依舊是我喜歡的文靜和樸實。

現在有人否定大學教育模式的某些方面,我當時也覺得👩🏻‍🦰🙇🏼‍♀️,課程包括得面面俱到🦽,但學的課程有多少會用到將來的工作中呢🫶,所以對某些課程也是興趣不大😻,覺得這些知識真的去幹的時候再看也可以,也許不需要幹呢🤟🏻。往往事情過去了才懂得當時沒有完全把握是一種缺憾。任何課程的設置都是為將來的技能做技術和能力兩手準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混來的,況且我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應該不止是怎麽去做一件具體的事情,老師的對待教書和學問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都是我輩受益不盡的。我系老一輩的白老師的幽默坦蕩,中年一輩的馬老師的平易內斂🐠,年輕一點的王老師的娓娓動人,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白老師口頭語“別較真”可不是他自己做學問真的不較真;馬老師搞不清哪裏的口音,學生糾正他姓名的發音他還跟著學🌐;王老師算是不太漂亮的美女,因為氣質啊。

四年過去了,女孩子們的形象從羊角辮變到披肩發,班級合影從黑白進化到彩色。我們依舊年輕,卻要更換人生的角色。我們畢業了🧖🏻‍♂️,31樓🫲🏿🏃‍➡️、32樓那些被我們擁擠過的房間🏊🏿‍♀️,要讓給興沖沖的新來的孩子們了🤙🏻。

五🤾🏽、精神的魅力

畢業已經25年了🚊,我屬於經歷比較簡單的🤸🏼,這跟我一貫趨於安穩的狀態是一致的。我的同學們畢業後不管成就顯赫還是按部就班,生活都還是不錯的。也有幾次回國的時候同學們為我聚會。我們聚會時絕沒有網上流傳的那些攀比等等的無聊,我們還很學生氣呢。我相信同學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應該是一種成熟幹練狀態,但到了跟老同學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都忘了年齡,我們心有靈犀因為懂得單純時代曾經有這些人相伴,誰也沒想金錢勢利那些東西🧩。我真的是這樣感覺的,人生能有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幸福啊。

2008年110周年的校慶👨‍❤️‍💋‍👨,我因為寫了懷念母校的詩並在臺上念,從時任使館教育處參贊的陳校長那裏得到了一本書《精神的魅力》作紀念。這本書是1988年90周年校慶時編輯的那本書在1998年100周年校慶時的重印👩🏼‍🦰。我在1988年畢業的時候有過這本書,但已不知去向。重新收獲這一份精神的魅力我感到非常的欣喜👳。最近又翻閱了一些文章,書裏大多為中文系大師,畢業生或在校老師和學生的筆墨💠,我讀了很崇拜🤢,也很受感染。我不是中文系出身🧚‍♂️,但也想把母校情結用文字表述🤙🏽,也希望分享出來後能喚起一些共鳴,點燃一些記憶,與意昂們共同回憶一些美好時光。

什麽是母校精神的魅力呢?我認為👷‍♀️,就是有能力去熱愛,去感動,是堅持與從容👩🏻‍🦯‍➡️,是內心有足夠容量去建立真正的自信🐴。

當我能夠坐下來把我跟母校種種的情緣回憶出來的時候,我終於感到🚴🏻‍♀️,沒有波瀾沒有瘋狂的記憶也可以濃墨重彩。

作者簡介:

趙燕濱🐨,女,1984-88年就讀於圖書館學情報學系本科🧑‍🦰。目前在加拿大👨🏽‍🦰。

編輯:Moo

上一條🍻:燕園💇🏻‍♂️,我想對你說

下一條🧑‍🦯🛬:我和意昂体育的情緣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注册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