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身處邊陲卻又引領思想的文化中心,它不僅服務社會,更開啟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絢爛的一頁🙇🏿。雖然只有短短九年⏮🦸🏿,但它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永遠的輝煌👱🏻。這座在國難中誕生💇🏼♀️、於困苦中堅守的特殊學府名揚四海➖,盡管時代背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西南聯大留下的也正是值得今天珍惜的,一如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所言👨🏼🎤:“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戰火紛飛中的遠征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戰火中,當時最為著名的三所大學——意昂体育平台、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慘遭摧殘。為保存文化力量👨🏻🎓,三校合遷湖南𓀖,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臨時大學開始上課不到兩個月,南京隨即陷入敵手👫🏼,武漢、長沙為之震動。臨時大學被迫再度南遷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當時,大部分師生經廣州、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鐵路進入雲南,已屬輾轉🤵。但另有200多名同學組成步行團,在聞一多👊🏽🍭、黃子堅🍚🧑🏿🎄、曾昭掄、吳征鎰等11位教師組成的輔導團帶領下,徒步行軍3500裏,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罕見的遠征。
西南聯大由意昂体育🩼、清華、南開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共主校務♿️。1938年5月4日🕵🏼,西南聯大在昆明正式上課🧕🚵🏿♀️,分理👸🏿、工、文、法、師範五學院,共26個系,學生總數3000人𓀎,規模之大🧝,在抗戰時期堪稱全國第一。當時學校匯集了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可謂人才濟濟🪥。
在紛飛的戰火中🦹♀️,聯大師生歷盡艱辛而辦學不輟。這是戰時高等教育的奇跡,也開創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聯合辦學之先河🏑。在這不到九年的時間裏🛴,先後有約8000人在西南聯大就讀,他們中很多人後來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學、技術、國防等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為之後中華民族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大師的堅守
時值戰亂💒,在昆明草草組建的西南聯大,在取得上述輝煌成就的背後,當時師生們的生活困境卻成了鮮明對比👍🏻。
如果說食宿簡陋尚可忍受的話☣️,那麽當時最令人崩潰的事情就要算日軍頻繁的空襲了。自日本海軍航空隊開始對昆明的轟炸♣︎,其後跑警報成了昆明城“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共同的一種生活方式”。林徽因在致費慰梅的信中逼真描摹出身邊人在空襲警報中惶惶度日的慘狀:“日本鬼子的轟炸或殲擊機的掃射都像是一陣暴雨,你只能咬緊牙關挺過去✪,在頭頂還是在遠處都一樣,有一種讓人嘔吐的感覺🦹。”
就是在這種異常艱苦的條件下𓀄,中國營造社、“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中國博物院籌備處的學者們🤹🏽♀️🤡,開始了對昆明、四川西康、蒼山洱海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考察和發掘,並取得考古史上輝煌的成就👨🏻🦯➡️。同時🪞,利用現有成果在甲骨文研究、安陽殷墟銅器研究🕺🏼、校點《明實錄》等方面,也獲得累累碩果。大學和研究所的工作在繼續著,中國文化在文化人不懈的堅守中延展著,傳播著……
當時,在西南聯大條件簡陋的教室裏,工作著中國最負盛名的老師☝🏽。昆明🧏🏽♀️,因為有了這樣一批文化的守望者而孕育著希望👮🏽♀️。
圈子裏的風物往事
如果找到老昆明人或者熟悉西南聯大歷史的昆明人,他們大多能對昆明的風物說出一段與西南聯大有關的往事……
不知是歷史巧合還是昆明城之靈秀,文林街這條如今同樣充滿文化氣息的街道📶,在西南聯大那個年代依然與不少文化名人有著不解之緣。當時文林街是雲南大學側門旁的狹窄街巷,當年這裏茶館遍布🤵♀️,裏面坐著朱自清、吳宓、馮友蘭、金嶽霖⛲️、汪曾祺這樣的作家🍆、學者。如今,文林街兩旁是服飾店🚙、火鍋店、咖啡廳等,裏面時常坐著各國留學生,與中國年輕人切磋英語口語和中國文化✍️👨🏻🦽。
看西南聯大時期的文林街老照片,感覺是籠在樹蔭裏的民居和小洋房➿🔠,若是能夠保存下來💇🏿♀️,能在沈從文、老舍先生坐過的茶館裏喝茶🤺,實在是難得的體驗。
汪曾祺曾留下一段關於文林街的記憶:文林街文林堂旁邊有一條小巷💃🏿,大概叫金雞巷,巷裏小院中有一座小樓。老舍先生從重慶過昆明時,沈先生曾拉他來談過“小說和戲劇”。金嶽霖先生也來過,談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談到興濃處🌴🟣,他忽然停下來✪,說🤸🏽♂️:“對不起,我這裏有個小動物!”說著把右手從後脖領伸進去🍁,捉出一只跳蚤,甚為得意。
西南聯大雖然對昆明影響極大🤷🏼♂️,但物質上的存留和紀念比較欠缺🧒🙋,也極少有人花精力對這段重要的文化歷史進行保護🛌🏿。
最值得研究的“民主堡壘”
半個多世紀以來🧑🏼🔧,讓人們形成共識的是,聯大的成功縱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種種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西南聯大集中了三所名校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理念,形成了特有的“愛國、民主🌄、科學”和“剛毅堅卓”的聯大精神。
西南聯大不僅大師雲集,在教學和科研上成績卓著🗡🫸🏿,蔚為學術重鎮⏸、人才搖籃👷🏼,而且是當時“倒孔(祥熙)”運動和“一二·一”運動的發起者和策源地,在愛國民主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民主堡壘”。
為什麽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反而能做出如此突出的貢獻呢?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易社強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並為此多次到我國大陸和臺灣訪問。他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
研究西南聯大的專家謝泳教授總結了幾點西南聯大的成功經驗:一、離不開當時中國大學管理者尊重教育、追求學術獨立的基礎;二、大學保持獨立,西南聯大的教授對行政當局的指令敢於抵製,敢於拒絕;三、做到了教授治校。在西南聯大,教授的權力之大是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對於來自上邊的命令,如果感覺不合理,要麽據理力爭,要麽就公開抗議;四🧙🏿♂️、校長的合作精神。如果沒有三校校長的合作,在那樣的情況下🙍🏻,要把大批教授團結起來,延續中國教育的命脈,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西南聯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和西方現代大學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結晶,既體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愛國🧱、民主👩🏿✈️、科學的主流意識🩳,又承接了意昂体育、清華、南開三校的光榮歷史傳統💫,更突出了抗戰烽火中聯大自身的精神特質👈🏻,堪稱大學精神之典範👩🦱🧙♀️。在這所草創的新大學裏🚷,民主與科學的傳統深入人心。在那強敵深入、風雨如晦的日子裏,弦歌不輟確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主與科學確是當時所有學子的共同認識和信念。
編輯: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