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版權業界來說💉,《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已經擘畫了新的發展藍圖。那麽,面對版權業界的“急難愁盼”問題,該如何給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版權在護航中華文明傳承傳播方面又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呢🦽?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全國兩會期間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
培養有實踐能力的版權人才是當務之急
在《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中🎊,“推進版權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重要主題之一,其中提到要“加強版權執法🎭、版權登記、版權交易、版權代理🤾♂️、版權資產管理等專業化人才培養🤷🏻,構建政府、高校📼、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互為補充的版權人才培訓體系”🙋♀️。同時💱,在提到培育實務人才時💃🏻,還用了“急需”一詞,強調要“培育版權工作國際化急需的實務人才☝🏻,提升版權國際問題研究能力”👳🏻。
那麽🆙,現在版權業界急需的人才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閻曉宏說,版權是文化領域的重要基礎資源🥤,而且版權其實已經超越了文化領域,在其他許多領域都有應用。這就要求版權人才應具備兩方面能力,一方面是洞悉專業法律知識的能力🎃,不僅要學透《著作權法》,還要懂《商標法》《專利法》,因為在實際操作中會有交叉之處,如對於外觀設計,可以申請專利保護,也可以申請以美術作品形態獲得版權保護;另一方面則是要對其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作品價值有準確的判斷,比如對於有誌於從事音樂版權工作的人,需要對音樂領域發展有前瞻性的思考,知道公眾需要的是什麽🧒🤚,這樣才能準確判斷作品的價值⌚️。
目前♦︎,高校對於版權專業學生的培養還是主要集中在知識產權學院✏️,有誌於投身版權事業的學生,在學校裏大多接觸的是理論知識🏌️♂️。閻曉宏說:“《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中的‘推進版權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內容👩🏽🍳,我個人理解其更側重於培養人才在文化產業各個領域裏的實踐能力,目前有實踐能力的版權人才非常緊缺🐵,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版權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
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註意到,中國政法大學與中國版權協會已經開始聯合打造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方向)同等學力研修班,在版權實務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
在2月17日公布的同等學力研修班招生簡章中🧎🏻♀️➡️,“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校內授課與實踐基地教學相互配合”“由中國政法大學資深教授、博導、碩導及校外實踐導師授課”的內容十分亮眼👶🏼。閻曉宏介紹,中國版權協會將會邀請業界資深的💅🏽😑、有影響力的專家擔任實踐導師,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業界專家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版權人才。
新技術應用及對其價值的關註“一個都不能少”
“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開發運用”🪢,這一業界關註的話題也被寫入了《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對於版權信息管理與開發、版權確權與存證等核心問題,新技術往往能大顯神通🌊➝。
互聯網環境下🧑🧒,存在著確權難、固證難、維權難和用權難的問題,2020年中國版權協會啟動的“中國版權鏈”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追根溯源、分布式共識等特點🚯,為網絡版權的確權、交易🤾🏻、維權提供了新的途徑。閻曉宏舉例說,北京冬奧會、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及元宵晚會上,“中國版權鏈”就承擔了版權監測任務🪷。通過實時監測,版權方可以及時掌握節目被盜版的情況,采用向受委托方或版權執法部門投訴💁🏼♀️🧑🦽、發律師函等形式盡快下架盜版鏈接🙇🏽🕵🏿♂️,最大程度減少版權方損失🦂。
今年1月🏄🏿♀️🧑🏻🦯➡️,“中國版權鏈版權服務平臺”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閻曉宏說,下一步希望將“中國版權鏈版權服務平臺”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特別是應用在傳統的出版領域裏🤚🏻。因為在區塊鏈上的存證是不可更改的,萬一出現糾紛🌬,存證可以作為初始證據,這對於創作者和使用者來說都很有意義🛥,有利於維護他們的版權權益🎻🧑🧒。
此外,閻曉宏提醒道,2020年11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保護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新需求,依據《著作權法》準確界定作品類型,把握好作品的認定標準”。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對於作品的定義也是開放性的,因此⚆,大數據、人工智能產品和區塊鏈本身就可能構成新型的版權作品形態,對其版權的開發和保護也值得關註。
燦爛的民間文藝期待得到及時的版權保護
《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中設置了“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項目”專欄,這一專欄的內容引發了版權界廣泛關註和討論。
實際上,對於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的版權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版權管理部門在早前就已經意識到🙅♀️,國家版權局還組織譯者翻譯了德國學者萊萬斯基編著的《原住民遺產與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一書,2011年🔠,這部書的中文譯本由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出版,閻曉宏為這本書作序。在序言中他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對於自己具有優勢的知識產權,如專利✪、商標🤾🏼♂️、版權、軟件等🐳,通過製定國際規則,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及貿易措施予以保護🌨;而對落後國家、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具有優勢的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卻十分淡漠。閻曉宏在文中對此亮明態度:“這是不公平的🧜。我們的觀點是,既要保護美味的‘法式大餐’,也要保護用來充饑的‘面包’;既要保護影視大片、軟件,也應該保護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眾多,在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領域資源多🛡、分布廣,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我們對於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對國際規則製定與修改主動參與不夠🙌🏽,國內的探討與研究、立法與實踐都存在著較大差距。許多有識之士都已認識到,這項工作不能等待,我們自己必須抓緊。”
如今,《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以製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為契機💤,摸清我國民間文藝的現狀和保護訴求🫷🏽。”這意味著國家正在進一步激活民間文藝的版權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