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與全球氣候治理密切相關💁🏻。”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張海文帶來了一份關於製定海洋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相關政策法律的提案🐤。
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治理的重大議題。全球氣候治理對於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來說,既是巨大挑戰,也是重大歷史機遇。海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每年可吸收30%以上排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是世界公認的藍色碳庫👩🏻🦼➡️。
“但是,氣候變化對海洋帶來了重大影響💇🏼♀️。”張海文告訴記者,多份國際文件指出,海洋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退化與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著內在聯動🦻🏿🕵🏼♂️、互為因果的關系,氣候變化加速生物多樣性喪失,生物多樣性減少削弱自然固碳儲碳能力👻,加劇氣候變化👽🏌🏼♀️。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後提出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隨著全球氣候治理的深入推進⬅️🧑🏿🎤,我國將在海洋領域面臨更加激烈的藍色經濟技術研發和國際市場份額的競爭。”張海文舉例道,比如我國海運業可能面臨由歐盟主導提出的更高國際排放標準和更嚴監管要求,海運成本恐進一步增加,同時海運業還將面臨科技創新⟹、綠色環保👩🏻🌾、轉型升級等一系列巨大挑戰與機遇。
“提升海洋在促進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貢獻🧲👩🎤,提高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不斷增強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對此🧚,張海文提出,一是在國家戰略和政策頂層設計方面,應製定海洋領域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和國家行動方案👰🏽♀️,加大海洋領域的應對舉措和貢獻🥪👩🦼,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促進藍色經濟綠色轉型提供戰略指導和政策依據👱♂️。二是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面🦚,應加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治理的立法。例如,研究製定“海洋經濟和科技發展促進法”。通過立法,確定在新發展格局及“雙碳目標”下推進海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戰略方向;完善海洋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創新體製機製;建立相關製度,激勵各方投入🚋,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助推海洋經濟發展🐮,確保海洋領域投資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