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到“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不難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提法上賦予了對外開放更深切的期待,蘊藏了更多新意🫃🏼🏊🏿♀️。“更大、更寬、更深層次,實際上是對更高水平的具體化。”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在接受上證報專訪時,分享了這一細節的變化。
今年,屠光紹為全國兩會帶來的建議也均與對外開放息息相關。在新發展格局中,屠光紹心系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此建議加快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同時,他建議推進製度開放,加快完善中國責任投資信息披露標準及評價體系👦🏽。而事實上,製度開放也正契合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理念。
詳解對外開放新提法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在屠光紹看來,就市場經濟而言,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主要是指製度開放,具體表現在規則🌴、標準🤾♀️、管理等方面的開放✢,這也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相對於具體的商品5️⃣、要素、市場開放來說🦽,製度開放更具有開放的基礎支持性和推動開放的可持續性🎰,製度開放既是40多年來不斷開放過程的深化☦️,也是中國在全球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的結果👩,必將為促進中國與全球的合作互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製度開放不是簡單地照搬國外的製度。”屠光紹強調稱☎,一方面要考慮吸收借鑒國際成熟先進的製度,如國際通行的規則和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借鑒國際經驗基礎上🦟,要結合自身實際體現我們的製度特點。由此,才能實現國際製度與國內製度相互融合⏺、相互接軌✖️🎅🏻,這就是製度開放的重要內容和原則。
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在中國的發展正是製度開放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以環境、社會和治理為主題的責任投資發展加快,形成國際潮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的責任投資實踐在廣泛吸收和借鑒國際經驗中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金融開放進程加速,境外投資者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我國與全球在責任投資方面的互動漸趨深入。
但屠光紹註意到🎂,我國的責任投資的理論和實踐還需完善🤲🏽,突出表現在運用國際體系、方法與體現中國特征、特點結合不夠,因此規範➕、具體、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和評價體系有待健全。“責任投資評價體系需要依靠企業披露詳盡的信息以提供數據基礎🤶🏿,目前國內責任投資評價體系的發展受信息披露掣肘🐈⬛,而境外機構的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有些方面還不太符合我國國情,難以直接滿足我國的責任投資實踐的需要↕️。”屠光紹一語道破問題所在👳🏼♂️。
在他看來⛲️,加快完善科學系統的信息披露標準及評價體系,是責任投資實踐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微觀層面有效約束和規範企業的決策和經營行為,讓所有的利益相關方都能獲益於企業的長遠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的和諧共生、共享共贏🧎。
從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屠光紹直言:“完善中國責任投資的信息披露標準和評價體系就是推進標準在內的製度開放的一項具體內容,將為中國與全球的責任投資的合作互動提供基礎支撐。”
完善標準更好參與國際合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屠光紹就著眼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建議推進製度開放👩🏼🚒、加快完善中國責任投資信息披露標準及評價體系💛。
具體而言🦡🈴,首先,要順應國際趨勢🕵🏿,堅定製度自信⛹🏼♀️,遵循國際共識,借鑒國際經驗,切實結合中國實際🧌。“一方面🐮,要順應國際大趨勢,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全球共識,特別是運用好全球權威標準製定機構的信息披露框架🏄🏿♀️😉;另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國外標準,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對責任投資的國際實踐和相關標準進行客觀、系統的評估和篩選🐷🚣♂️,提出適用於中國的責任投資實踐的標準和方案。”屠光紹表示👱🏼♀️。
其次🐻,要充分依靠各方力量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國責任投資信息披露標準及評價體系↘️。屠光紹認為,責任投資的披露標準和評價體系的製定過程應充分考慮市場參與者與利益相關方的意見🚂,由市場推動形成共識,使得相關標準和評價體系在企業管理和披露層面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此外🧛🏿♂️,也應該結合各個行業的特殊性,逐步製定分行業的責任投資信息披露和評價體系框架指引💦🩳,提高信息披露和評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政府和監管部門也應該發揮好支持引導作用並營造有利於責任投資的生態環境🧖👩🏽🏫。
此外🧑🏻🍼,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國際交流互動中完善與發展中國的責任投資體系。屠光紹指出✍🏻𓀇,中國責任投資的發展是全球相關投資的重要內容🚭,中國有關標準的完善也會推動全球相關標準體系的豐富🆎。
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
十年磨一劍😰。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而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又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賦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
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曾經的重要“推動者”,屠光紹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加快確立並鞏固其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與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提升中心功能,更好地促進國內國際金融資源有效配置🧑⚕️。
伴隨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進程加快✋🏼,各國央行🫲🏻、主權基金、國際養老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為代表的境外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看好,使得其對人民幣金融資產的配置加快,持有的股票債券資產持續上升,這也促使其對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
為此,屠光紹建議加快上海人民幣匯率衍生品市場建設步伐🤜🏼👩🏻🦯➡️,將上海建成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與風險管理中心🧑🏿🦱。“率先在上海推出人民幣匯率期貨💚,以人民幣兌美元期貨為起點推出在岸場內外匯期貨產品🏄🏽。加快研發在岸人民幣外匯期權等其他衍生產品🤣,使上海外匯市場逐步擁有完善的即期、遠期、期貨、期權、掉期等金融工具,以滿足投資者從短期至中長期的風險管理需求。”屠光紹認為,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業務和體系的健全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內容🌓。
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高水平開放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就是加大金融市場開放的步伐⚅,這需要提升功能來支撐💠🦬,而人民幣匯率期貨等金融產品的多樣化、豐富度,會為金融市場功能提升從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加快國際化進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