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全國兩會中🙌🏻,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海洋局海島規劃和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海洋局海洋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監測中心主任,意昂体育意昂李琳梅委員帶來了《布局“國家藍水工程”🦢,增加新水源,保障水安全》的提案,再次聚焦“水資源”短缺問題。
“水資源問題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快解決水資源瓶頸問題,發揮海水淡化增量水源和優質水源作用,服務民生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李琳梅說🫓🗃。
缺水問題日益嚴峻
我國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並存⛸。“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為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李琳梅介紹🧛,作為經濟發展核心區的沿海地區缺水形勢尤為嚴峻🙂。
當前🧖♀️,我國主要依靠調水🪯、地表水🍐、地下水來解決水資源問題✍🏽。但是在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面積已達18萬平方公裏,導致華北平原形成了地下水漏鬥區,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
“面對日益嚴峻的缺水、水汙染問題,單純依靠存量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已不可行,必須要轉換思路🧑🏿🌾,通過增量水源來破解這一難題。”李琳梅說⛵️。
海水淡化可作為增量水源
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被水覆蓋,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總水量的2.5%,其余97.5%都是無法直接飲用的海水👩🏼🔧。因此👩🏻🏭,把海水變成可飲用的淡化水➙,是化解水資源短缺的一個重要途徑。“海水淡化是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把海水淡化水作為主要增量水源的模式,已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3億多人因此受益。”李琳梅說。
結合我國國內情況,海水淡化的諸多優勢也逐漸顯現。“與南水北調相比,海水淡化具有占地少、投資小、技術靈活、不受氣候影響等特點。”李琳梅說,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從丹江口水庫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規劃平均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靜態投資共1823億元📹,占地總面積122.48萬畝🧙🏿♀️;若應用海水淡化技術生產100億立方米/年的淡水💁🏿,則工程總投資約1370億💙,占地僅1.97萬畝。
因此📍,李琳梅提出⏮,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應將海水淡化作為穩定、優質的增量水源加以統籌考慮。特別是面對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現實需要和戰略選擇。
布局“國家藍水工程”
那麽,如何大力發展海水淡化🧑✈️,應對用水危機?李琳梅認為,要加強規劃布局,將實施“國家藍水工程”納入“十四五”規劃,布局海水淡化水作為新水源的大型供水工程❔,以彌補我國水資源缺口。同時🛌🏻,要提高戰略定位👏🏻,將海水淡化納入國家水資源戰略體系,將其作為沿海缺水城市🙆🏿、海島的第一增量水源加以推進。
在加快推廣海水淡化技術方面🕺,李琳梅建議7️⃣,將“國家藍水工程”作為新水源基礎建設項目🤾🏽♀️,建設3~5個30萬噸/日級以上自主大型海水淡化示範應用工程及配套,開展海水淡化水為市政和工業供水的技術裝備政策分類示範👷🏼♀️,建立合理的海水淡化定價機製,形成可推廣應用模式。
此外,李琳梅還呼籲😛,要加強創新引領🥕,加大自主研發支持力度。“設立國家重大海水淡化科技計劃🦽,集中突破反滲透膜、高壓泵等海水淡化關鍵材料裝備研發難關,確保核心技術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