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曉娜) “激發人們心底深處的情懷,高調的口號有時於事無補,不妨從控煙禁煙、垃圾分類和誌願者服務三個具體的社會生活問題著手🤷🏼,搭起向善向上的階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利民建議盡快製定有關誌願服務、控煙禁煙和垃圾分類三部法律,以法律的剛性規範,喚醒公眾的道德自覺,共創美好生活💞。
眾所周知🧑🏼🌾,我國的“控煙禁煙”效果並不理想,雖然部分城市陸續出臺控煙禁煙規定,公共場所🆕、禁煙標誌前,依舊有眾多吞雲吐霧者🎀;“垃圾分類”推行緩慢,公眾積極性不高🛀🏿,甚至已經分類的垃圾被混合收集的情況時有發生,面對嚴峻的環境壓力,大量可回收資源卻繼續成為環境的負擔;“誌願服務”參與度低👩🏼🎤,只有不到10%的人口註冊參與誌願服務,遠低於發達國家50%左右的人口註冊率,“救不救”“扶不扶”的議論日益沖擊人心的底線。
針對這種現狀,汪利民認為,應盡快製定有關誌願服務🛳、控煙禁煙和垃圾分類三部法律,除了剛性法律規範外,汪利民認為🪖,公共場所控煙禁煙可以鍛煉自我克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有利於踐行社會責任,誌願者服務更是傳遞友善信任重要途徑。
“家是每個公民的國,國是千萬公民共同的家🔻。”為此🧑🏽💻,汪利民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國家層面加快立法,盡快製定有關誌願服務💇🏻、控煙禁煙和垃圾分類三部法律👩🌾;第二👩🏻🦯➡️,誌願服務、控煙禁煙🕵️♀️、垃圾分類都具有公益性,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第三,社會組織廣泛參與,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加入誌願服務等公益組織🕧,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圍🪟;第四,引導公眾主動踐行社會責任👫🏼,從我做起,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