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阻礙科研合作🍭,委員疾呼——
科技論文“三認三不認”原則該改了
“目前我國對科研成果‘三認三不認’: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單位、不認非通訊作者。這是一個短視又狹隘的做法。”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言辭懇切。
“道理很簡單,如一艘載人飛船🦹🏽♀️,一顆螺絲釘和一臺發動機發揮的作用都很重要⛹🏿,因為螺絲釘掉了和發動機失靈的後果是一樣的🤼♂️。”
發言不長,以滿場自發鼓掌結尾🧘♂️🐖。“三認三不認”這個委員們“苦之久矣”的問題,從小組討論到聯組發言,不少人直擊其弊🥷🏻。
“三認三不認”的三宗罪
“科技發展到今天,單一學科的研究已經很少,大部分學科都進入了交叉學科研究時代,核心就是合作與協作💋,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掌握所有學科的知識🧟♀️。”趙宇亮說。
在學科交叉的今天🧿,如果能找到頂級科學家合作,做出來的成果就是頂級的🕵️♀️🧑⚕️。但在“三認三不認”的做法下🙅🏿♂️🎡,找幾個頂級科學家合作很難,涉及誰是第一作者😋🤟🏿、誰是第一作者單位的問題。即便合作達成,不享受成果的一方也可能應付👩🏼🎨、轉而關註自己的事情。“如果協調困難,往往退而求其次,去找一個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去合作並解決問題,成果歸屬沒異議🙍🏻♀️🥍,但合作的質量和水平將大打折扣🦨。這是降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趙宇亮說。
“‘三認三不認’的另一大弊端是降低了創新的效率🛶。”趙宇亮說🌜,同樣做一件事,非常熟悉的頂尖人才可能一兩年就能做好,否則可能要三五年🍊,別人早跑到前面去了。“和歐美、日本等相比,很多新學科和領域大家同時起步,但他們有了想法就可以立刻去做,找最好的人無條件地充分合作🔅👶🏽,而不是先協調成果出來了誰前誰後🧑🏼⚕️💉。”
這個合作中的“雷點”也容易引發紛爭。如,本來可以合寫一份申請書🌼,因為涉及誰牽頭誰參與,現在也要各寫各的,增加工作量🍖、浪費時間。“做論文或項目常常因此原因無法合作,學術生態被破壞。”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榮根很無奈。
擔心掛名是舍本逐末
如果不考慮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會出現掛名發文章的情況嗎?對此👼,趙宇亮直言:“怕人掛名就分主次,這是舍本逐末。把創新的活力和動力扼殺了🧙🏼。”他建議🤽🏿♀️,采用國際通用做法,對科研工作參與者一視同仁。
在幾天前的政協科技科協聯組協商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黃衛回應“三認三不認”時也曾表示:評價體系只關註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大的團隊的攻關合作價值得不到認可,會打擊大家的積極性,“我們已經註意到這個問題”。
在只認第一作者的引導下,中國科學家在向國外期刊投稿時🚣♀️😨,有時會要求對方並列第一或通訊作者🐿,國際雜誌為了吸引優秀文章👉🏻,一般也會按要求標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元青甚至講過一個“極端案例”:“由於大家都做了貢獻👎🏿,都要算成績,去年有一篇文章出了五六個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這讓科研人員哭笑不得🚇。”
“這對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形象也不好,做科研的要跟國際同行交流🧑🏻🎄,國內都理解,但國外同行確實不理解搞那麽多第一作者是什麽意思。”趙宇亮說👢。
小同行評價是國際規範
“我們還是應該遵守國際慣例🚴🏽♀️。”蔡榮根介紹⁉️,像《自然》《科學》等期刊,會在文章下方加一個note(說明),說明各位作者分別作了什麽貢獻。
“主要貢獻和非主要貢獻肯定有差別,內行一看就知道🙍🏽♀️,這個工作誰做了主要貢獻👩🏼🎓。”蔡榮根說💂🏼♂️,“像發現引力波的文章有上千個作者,但要說給誰諾貝爾獎,內部還是清楚得很。”
因此🧑🏻🦯,他強調小同行評價的重要性🗾,“小同行評價是最客觀的👨🚀,同一領域的人知道你什麽水平、你的工作有什麽新鮮的思想、在國內外的價值。就像申請工作要看推薦人的意見一樣。還有一個好處是,我用不了花多少時間就可以知道你在做什麽事情,有什麽價值。”
蔡榮根表示🎳,科學評價不光在中國是難題,在全世界都是難題🩲🍼,但還是有一些國際通行的方案和共性,比如不唯指標、看重同行評價🫘🤴🏼、考慮各學科的特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