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宋迎迎
“了然於胸,才能談得上發掘🌤🤸♀️、保護。中醫藥是國粹也是瑰寶🧏♂️,一點點遺漏都是很大損失👨🏻🏭。”提起我國的中醫藥資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如數家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張其成聚焦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他認為☘️,作為一門正本清源的醫學🫷🏼,中醫藥本身如今也需要“正本清源”🧔♂️,應當做好源頭資源梳理,加強自身傳播能力建設👩🏼🔬。
僅不到一成大學生了解中醫藥
應培養具有中醫素養的傳播人才
張其成說,中醫藥是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醫藥硬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增強“文化自信”、助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然而中醫藥文化在大眾傳播上卻“聲音很弱”。傳播內容不規範🧙🏼、傳播手段單一👩🏿⚖️、傳播方式陳舊等問題,導致老百姓無所適從,甚至加深了對中醫藥的誤解。
“幾年前有一項針對大學生有關中醫藥認知情況的調查表明,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僅有8.66%的人了解中醫藥🧏♀️。在了解的途徑中,63.5%的人選擇書籍、雜誌、報紙,69.5%的人認為政府應該每年投入足夠的經費,加大中醫藥的宣傳力度🧏♂️。”作為中醫世家出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眾對中醫的誤解讓張其成十分心痛。
他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國家中醫藥文化傳播中心”,做好中醫藥文化及中醫藥健康服務全媒體傳播的頂層設計。借助大數據技術💆🏿♂️,通過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渠道,發出中醫藥文化及中醫藥健康服務的“國家聲音”。同時👩🏼🎓,大力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引導開發一批能傳世、有影響的中醫藥文化精品佳作🍹。
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建議🧜🏿,加快建設中醫藥文化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在高校開設“中醫藥文化傳播”專業。張其成認為👩🏿🦳,中醫藥文化全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具備中醫藥學、文化學🧔、傳播學、信息科學等跨學科知識人才,目前此類人才極其缺乏,需要加強培養。
做好中醫藥資源保護
建議開展全國性中醫藥文化資源普查
在另一份提案中👨👩👦👦,張其成建議,效仿文物普查🤦🏼,開展全國性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普查。
張其成告訴記者,中醫藥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沉澱,已經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醫學流派。
“拿我們通常講的中醫來說,可能很多人只知道中醫兩個字,其實這其中還有新安醫學、嶺南醫學🐇、孟河醫學、燕京醫學等多個流派✍️。如果上升到整個國家層面,我們的各少數民族醫學如藏醫、蒙醫、壯醫、回醫🦝、瑤醫等,都應當看作中醫藥資源的一部分。”
張其成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開展了三次文物普查🙂↔️,各地對重要的中醫藥文化遺跡進行調查登記,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公布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依法納入法律保護的範疇,如河南南陽的張仲景墓及祠、湖北蘄春的李時珍墓等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還有大量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沒有收集🕷,可移動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還沒有涉及🤙🏼。
“希望我國能夠盡快推動開展中醫藥文化資源普查,將中醫藥文化資源分為急需保護級、保護級、挖掘級、利用級等級別,整理👷♂️、匯總並建設數據庫,確定其價值、功用🤽🏽♀️💼、保護現狀等,推動中醫藥文化資源的分類研究🚶🏻♀️。”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