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常委裘援平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建議疏通港澳生內地升學就業渠道 🆒。
本期人物
裘援平💇🏼♀️,女,漢族🦤,1953年11月生,浙江紹興人。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
曾先後在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國際電臺、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國駐阿根廷使館👩🏽、地方政府和中央外事辦公室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拉美局副局長、副秘書長兼研究室主任,中共唐山市委副書記🧑🏽🌾,中央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正部長級)、機關黨委書記,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委員建言熱話題。去年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組成調研組,親自到粵港澳三地開展深入調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裘援平也參與其中👫🏻。
此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南都記者觀察發現,早在《綱要》草擬之初,裘援平就曾提到⚜️,大灣區要培育核心競爭力,重點建設綜合性國際創新中心👨❤️💋👨。
3月6日👨👨👧👧🦸🏻♂️,裘援平接受南都記者專訪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兼具科技🤴🏻、金融、製造優勢的綜合性灣區,既有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又有中國的“矽谷”深圳,還有製造業基地廣州、東莞等地,完全有條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
談灣區經驗 世界三大灣區各有特色值得借鑒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於近期公布⭐️,過去一年你在大灣區資政建言方面也做了不少事情。你認為,我們離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還有幾步路要走?
裘援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大家憧憬著又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的誕生🪘。我從旁觀察,最大的感受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一國兩製”的新平臺和新實踐,具有特殊復雜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很強的創新精神,靠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努力才能實現。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重視汲取國際經驗。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大灣區經歷了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培育發展,不僅贏得名副其實的國際一流灣區美譽,更成為全球經濟引擎和技術變革龍頭,其中有很多經驗和啟示值得認真學習借鑒。
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設施,密集的城鎮分布,深厚的資本積累,豐富的人才資源等,是各大灣區共有的稟賦條件和發展基礎🎴。同樣重要的是因地製宜、體現特色的軟科學管理,包括科學規劃、科學建設和科學治理。
例如,紐約灣區作為世界灣區之首,走的是“金融灣區”之路🟪。在3.3萬平方公裏範圍內,矗立起世界金融核心中樞,每年創造1.3萬億美元產值,近半數產生於不足1平方公裏的華爾街金融區內。持續的區域規劃與管理機製,治理結構的自我糾錯和改革等,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舊金山灣區走的是“科技創新”之路,註重“靠居民的頭腦致富”,通過政府較少幹預的區域社會治理機製,發揮科技巨頭和高等院校的虹吸效應,在全球範圍吸引科技創新人才和企業,形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人均GDP達到8萬美元。
而東京灣區走的是“產業振興”之路,通過製定發展規劃等實施“總體管控”,鼓勵各企業主體按市場規律自行協調,充分利用灣區港口支撐起貿易經濟骨架,集聚了日本現代製造業的“精華”,在占國土面積3%的範圍內,創造了全國GDP總量的35%👔。
三大灣區建設各具特色和長短,也有某些共性和規律,經驗也好,教訓也罷,都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歐盟整合那麽多國家,形成歐元區和國家聯盟,在製度、規則、標準、管理及對接等許多方面,也提供了大量先期經驗,值得認真研究參考。
談灣區創新 要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對接
南都:此次《綱要》對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我們發現🏚,早在《綱要》公布之前,你就曾提到,大灣區要建設國際創新中心🦹🏽。在提高大灣區競爭力上🔞,我們該如何創新?如何凸顯這個“新”字❓?
裘援平:我認為,未來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創新中心建設。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是兼具科技🏄🏽♀️、金融、製造優勢的綜合性灣區,既有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又有中國的“矽谷”深圳,還有製造業基地廣州🧚🏻♂️、東莞等地,完全有條件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為引領國家新一輪創新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發揮支撐作用,這將成為未來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新引擎。
我們看,目前三地科技創新布局呈“碎片化”發展局面,港澳基礎研究能力與內地產業相互脫節,港澳科創優勢與灣區內地產業鏈未有效結合,既造成港澳技術成果難以轉化落地、本地產業空心化,也導致灣區內地創新支撐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有待提高,產業“缺核少芯”等問題有待完善,創新型企業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高。
再加上灣區內地科技、金融🦒👨🏻🏫、人才、稅收🤹🏽🫸、知識產權保護🍱、社會保障等政策不匹配,要素自由流動等共性問題突出,對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尖端技術形不成足夠的聚集效應。
以上這些⌚️,都需要三地強化協同創新意識,通過轉變發展思路👳🏻♀️、完善體製機製、共建平臺載體🔭、營造國際化環境,共同推動由過去單向投資和產業梯度轉移,向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產業體系轉變。
尤其要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對接,以三地科技、製造🏋🏻♂️⇒、金融等優勢及布局為基礎,以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創體系+產業體系+金融等高端服務體系+輻射帶動鏈的綜合性國際創新中心為目標,推動形成科創資源高度集聚🧎🏻♀️、現代產業體系完備🍹、金融服務支撐有力🏊🏿♀️、輻射帶動範圍廣闊、創新環境開放包容的全球創新中心,向全球科技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邁進。

3月6日,全國政協常委裘援平接受南都記者專訪🤸🏿♀️。
其中,政府是製度創新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知識創新主體,粵港澳是金融創新主體,龍頭企業和資本市場促進技術與資本有效對接,民間商協會和行業協會促進企業聚合發展,形成中央統籌協調、地方各級聯動、院所深入合作🖌🐺、企業結成聯盟🧜♂️、多主體協同聯動👳🏼♂️、創新要素充分湧流的國際化👳🏻♀️、開放型協同創新格局🤑。如果說有什麽“新”👨🏻🦽,“新”就新在綜合性5️⃣、復合型☣️。
談難題破解 充分論證基礎上小範圍先行先試
南都:有觀點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為“全世界建設難度最大灣區”🕥,你認為👱🏻,目前灣區建設面臨哪些現實難題😌?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有何對策或建議👷🏻🧑🏻🦱?
裘援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大難點在製度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一國兩製新實踐”,“新”就新在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製”之利,發揮三地優勢,融通融入發展,形成統一高效的經濟共同體和開放新格局◀️🤺。
其中,最大難點和關鍵在於,如何在“一國兩製、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個法律製度”框架內,實現要素安全便捷流動乃至優化配置,實現政通、路通🤵🏿♀️、人通、財通和雙向開放🚴🏼。
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需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小範圍先行先試,以幾個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為起步區,打造三地規製對接、融合發展📭🔄、協同創新的示範平臺,作為灣區建設的關鍵載體和核心平臺⏸。
例如⚔️,可以先進行國際人才特區和科技創新體製綜合改革試點,搭建跨區域、國際化人才交流和引進平臺,開辟綠色通關🧢👮🏽、增加技術移民、便利外籍人才入境和生活工作、發放永居身份證🗽、給予個人所得稅補貼等👨🏽✈️。
同時👮🏻♀️,實行住房租售並舉,提供跨境和國際醫療與教育服務,合理運用股權、期權、分紅權等激勵機製,便利各類科技創新要素便捷流動和共享,發揮港澳優勢吸引高端人才,攬天下人才而用之👩👩👧👦。
另外,推進人才、科技、金融等領域法律法規🏃♀️、規章製度、標準認證等全面對接🤸,放寬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共享限製,營造自由高效的國際化創新創業環境,並融人全球創新網絡。打造國際一流科技服務平臺和資源信息庫,形成人才引進+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市場化+產業化+金融支持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在此基礎上,結合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探索上下遊和多中心城市產學研無縫對接、創新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鏈條內嵌融合、相關政策充分融通、灣區內聚外合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
除此之外,還可以授權進行港澳同胞在內地生活工作改革試點,探索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跨區域銜接機製,創新跨境醫療等服務合作模式,推進區域內流動人員(含港澳)與當地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融入社會管理體系,為灣區內跨境生活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務🧝🏼。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還可以加強休閑養老服務合作,支持港澳投資者興辦各類養老機構和港澳居民綜合社區,提升港澳居民共享社會福利的便捷性,讓灣區建設成果惠及港澳民眾。
談港澳青年 建議疏通港澳生內地升學就業渠道
南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港澳青年如何趁此機遇大顯身手?
裘援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還要特別重視支持港澳青年大顯身手。在我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為港澳青年成才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施展的舞臺。因此,需要針對港澳青年面臨的就業➖👐🏻、創業🧢、置業難等生存發展問題,把鼓勵和便利港澳青年到灣區內地學習生活🛠、就業創業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例如,國家和粵港澳各級政府可以采取更多政策措施,吸引和便利港澳青年在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綜合施策鼓勵支持港澳青年參與灣區建設。
與在粵企業、青年組織📽、專業社團等社會力量合作,實施港澳青年夢圓灣區計劃🏋🏻♀️。支持各地建立更多港澳青年創業園和夢工場,鼓勵港澳企業和社團,按照港澳模式創辦求職公寓和青年社區,鼓勵灣區企業給予港澳青年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
加強財政和社會資金引導,設立青年創新創業扶持基金,降低融資貸款門檻和成本,對優質項目給予貸款貼保貼息等資助。
還可以研究采取交通🍡、就業💧🛶、個稅等補貼措施,提供研究開發、成果孵化🟫✍️、技術轉讓🛩、科技金融等全鏈條服務,從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支撐生活服務等各方面營造創新創業優良環境。
利用大灣區三地文化同源🩰、方言相通、人緣相親🧕🏻、文化認同優勢,深入開展教育人文領域交流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支持建立三地高校科研教育聯盟,擴大合作辦校,互設研究機構,共建科研基地,開放強項。學科和專業,推行三地學分互認🧑🧒🧒、學籍備案和跨校選課,實行管理人員相互掛職🫵、教學人員相互兼職☝🏼、科研人員相互聘任👩❤️💋👩、青年學生相互交換🌹。
鼓勵三地開展中小學校際合作、校長聯誼💸、教師交流,共建實習👩🏿🌾、培訓、夏令營👨🏻✈️🐗、職業教育以及國情教育和中華文化等基地,組織開展遊學考察、誌願者服務、公益慈善活動等。
優化港澳居民子女在灣區內地享有的教育服務,完善在灣區內地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政策措施,支持在粵建設港澳子弟學校(班)、跨境學童服務中心,支持興辦國際學校等國際化教育。
擴大內地各類學校面向港澳招生,提高獎助學金比例和金額,統一考試認證和大專學歷互認製度,疏通港澳生在內地升學、就業渠道⛴。
港澳回歸逾20年了,我們要以港澳青年為重點,通過製度創新、實踐探索,讓港澳民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看到更光明的前景和未來,增強他們的參與感獲得感和歸屬感,這對於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一國兩製”新發展🕵🏿♂️,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需要各方面勉力紮實推動🥴。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采寫👼: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南方都市報記者潘珊菊實習生張婷李想
攝影⚀: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南方都市報記者 黎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