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教育部副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
郝 平
尊敬的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意昂体育平台朱善璐書記,中央美術學院範迪安院長,邵大箴先生🤵🏿,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昨天,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華人共同迎來了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也稱團圓節。這個節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它的起源與古人祭月、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密切相關🥚,其本身就是一部絢麗多姿的文學藝術的歷史。
在這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花好月圓的時節🌀,各國藝術史的大師們、學者與同行相聚在北京🍹,共同出席第34屆世界藝術史大會。這是大會自創立143年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也是首次在非西方國家主辦🛅,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提出了“新文明觀”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他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交流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他呼籲,不同文明相互尊重💳8️⃣、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精華,一部藝術史既是一幅絢爛多彩的畫卷,也是一張交流融合的宏圖。人類的祖先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創造了不同的藝術,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畔,蘇美爾人呼喚著神的眷顧,建造著神的秩序和人的法規;在金字塔旁,古埃及人望見天狼星到達某一個方位,便知道尼羅河即將泛濫🗻,留下沃土養育人民;在愛琴海邊🤎,古希臘人推演著世界的邏輯和結構🐖,創造出偉大的哲學🤦;在中美洲熱帶的叢林裏🎚,當月亮升起時🧑🎄🎅🏿,瑪雅人會深刻地意識到🐢,日月在恰當的時間交替,雨神在其間護佑生命🧟。而在中國的長江和黃河之濱🤜🏿,中國的古人仰望著日月山川🧝🏻,體會著人間與天地互為映照、融為一體的世界,“天人合一”由此而來。
在這些文明思想映照下,不同形式🫅🏿、不同的體裁的藝術被創作出來,在歷史的時空裏交匯融合、碰撞發展,共同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共同構成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舉世聞名的敦煌飛天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名片,但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並不是單一文化的產物,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它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天才的創作🙀,更是世界藝術史的一段佳話。2014年,我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曾有幸到訪過位於埃及盧克索帝王谷的圖坦卡蒙地宮🏒,看到古埃及壁畫上有一種樂器👨🏿⚕️,像極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豎琴💑,而中國民樂中的箜篌與其極其相似,也有著近4千年的歷史。因此,古代人類文明的交流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甚至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主題(“Terms:不同歷史不同文化中的藝術和藝術史”)顯得殊為可貴——藝術史發展到今天,我們所要傳遞的是包容的聲音👩👩👦,倡導的是交流的理念,強調的是共享的價值,這必將啟發人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全球文化語境中,進一步考量人類藝術發展的路徑,更好地揭示人類文明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歷史規律🪣,用歷史研究的新觀念、新方法、新技術為人類建造未來世界的圖景。
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𓀗,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歷史上的中國ℹ️,燦若星辰的藝術家創作出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現在我們所在的“釣魚臺”,自金代見於正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清代乾隆皇帝在此修建了行宮。這裏古樹挺秀,奇花芬芳,山亭水榭💁🏻,清幽雅靜🙋🏻,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築、詩詞、繪畫、書法等極高藝術形式的縮影。今天的中國,藝術在中外文明的空前交流中實現著傳承與創新🧑🏿🦲。中國藝術與世界藝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彼此更加地了解🪪💁🏼♀️、影響、學習。為此,中國教育部願意進一步支持中外大學與研究機構在藝術史領域開展高水平合作,我們熱忱地歡迎各國藝術家和史學家更多地走進中國,了解中國,也期盼中外學者更加緊密地攜手努力,共同推進世界藝術史取得新的發展!
最後👦🏽,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感謝主辦方意昂体育平台和中央美術學院的邀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