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唯論文論’傾向嚴重,導致高校教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滋生學術腐敗🕞、學術泡沫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教風🤳、學風及人才培養質量,使大學無法全面實現其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宇華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董事長李光宇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建議實行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促進高校教師科研、教學並重。
3月8日河南代表團的媒體開放日上,李光宇代表在會議中發言。
李光宇代表指出,“一刀切”的評審標準🥰,既忽視了不同類型高校之間的差異,也忽視了高校教師的個性差異🩱🤚🏻,不利於高校師資隊伍的發展與穩定。並指出了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詬病:
一是當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體製“唯論文論”傾向嚴重,論文發表數量和層次成為職稱評審的核心指標👩🏽🦲,而教學質量的考核在其中所占分量微乎其微⛈,這對全國高校(尤其是非科研型高校)教師產生了“重科研、輕教學”的不良導向🐨🤡。
二是當前職稱評審體製過度依賴教師發的論文發表情況🔂,造成國內學術界浮躁之風堪憂🎖,追名逐利🌳,催生了大批“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為成果而成果”者大有人在⚀,不少科研成果含金量其實很低。
與此同時🌗,現行職稱評審體製評審標準教條、死板,評審過程存在嚴重漏洞,滋生了大量抄襲☣️、賄賂👋🏽、代筆等學術腐敗現象,不僅浪費了無數精英人才的時間和精力🥿🤺,也嚴重破壞了我國高校的學術生態、影響了我國高校在世界上的學術聲譽。
三是當前職稱評審體製實行“一刀切”的評審標準🌶😋,忽略了教師個人誌趣👨✈️、能力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差異性,是不尊重教育規律、不符合“以人為本”原則的“懶政”,不利於發展和穩定我國高校師資隊伍。
四是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並重也是國際通行做法。以美國為例🐁🤾🏿♀️,對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薪資待遇與其教學能力直接掛鉤。即使是在許多頂級名校裏🧪,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時常承擔著本科生的教學任務💽。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在我國國內也針對職稱分類評審開展了小範圍的改革實驗,積累了寶貴經驗。例如,武漢大學設立“教學型教授”崗位🔕,旨在為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評聘教授職稱創造公平環境;同濟大學則通過設置“專業建設責任教授”崗位🐷,實現“教學型教授”享受與“科研型教授”同樣的待遇;天津師範大學也曾在職稱評定中單列指標🫢,評選“教學型教授”等💁♂️。
此外,2014年底,湖北省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4種類型,具有突破價值和示範意義:一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教師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開辟了多元化職稱晉升渠道;另一方面🖌,教學🌋、科研並重,避免了從“重科研⚂、輕教學”的極端走向“重教學、輕科研”的極端🍥。
這種多元化的職稱評審,可以讓不同類型的教師“各得其所”,進而讓不同特長的教師“人盡其才”🔰,既不削弱高校的科研功能,又能加強高校“教書育人”的功能。
由此🕟,李光宇代表建議🕺🏼,參考湖北經驗,推行高校教師職稱分類評審,分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4種類型進行評審🧛🏻,由教師自願選擇參評類型。
其次,以“科研、教學並重”作為高校教師收入分配的指導思想⚪️,在教師待遇、評價考核🤷🏼、聘任晉升👊🏼、評優評先中,均增加教學業績考核項目的比重🖖🏼,做到科研👘、教學並駕齊驅🧓🏿。
第三,在相應職稱申報時🧚🏽♂️,對教學名師、教學質量優秀👰🏻♀️🤌🏻、獲得全國性競賽的指導教師、教學建設項目等在課堂教學一線👨🏼✈️、教學建設一線取得的實踐性成果視同教學成果獎或教改項目。
第四,從國家經費撥款層面上,改變以“高水平”論文數和重大課題數作為國家層面對高校經費劃撥、考核考評核心標準的做法📿,將高校人才(尤其是本科生)培養質量也作為核心考核指標之一🐕🦺,提高高校對一線教學的重視程度,以便調動高校執行積極性,使職稱分類評審製度成為切實落地的惠民政策🧥。
意昂簡介:
李光宇,男,2005-2007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光華管理學院碩士,意昂体育附中河南分校教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