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黨政各級領導根據青海自身多民族🤽🏼♀️、多宗教的省情,始終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進民族宗教關系和諧,作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和促進青海長治久安🤸🏽♂️、和諧發展的首要任務👮🏿♂️,把藏族聚居區維穩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夯實基礎,著眼長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創新藏傳佛教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依法、管用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取得了顯著成效。
充分認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進民族宗教關系和諧在穩定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和基礎地位,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根本前提
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寺院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建立健全🧑🏿⚖️,絕不僅僅是寺院的事情🪤,也不僅僅是統戰和民族😣、宗教部門的事情,而是社會各個部門、各個層面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對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認識,就不可能建立健全依法、管用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出臺寺院管理模式創新的系列重大舉措🤟🏻🥛;或者,即使出臺了寺院管理模式的若幹創新舉措,也只能停留在文件上,而不能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青海省之所以能夠在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方面先行先試,大膽創新,與青海省黨政主要領導對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認識有著直接關系。早在2003年🚻,青海即在全省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活動。2013年6月🚵🏿♂️🙅🏽,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青海省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實施綱要》,從戰略上、全局上👩🏼🦰、政治上充分認識到在青海這樣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地區,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社會穩定是青海長治久安、振興發展的基礎,而宗教和諧又是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是創建民族團結先進區🦵🏻、維護藏族聚居區和諧穩定的基礎因素。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青海始終把加強寺院管理✌🏼、推動寺院管理從應急狀態向常態化轉變作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維護藏族聚居區和諧穩定的首要任務和關鍵環節,把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實現寺院管理的法製化、製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作為管理模式創新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藏傳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寺院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對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作了全面設計和系統部署🐷,尤其是堅持“一把手”負責製,明確“各級黨委主要負責同誌為第一責任人,親自負責🎅🏼、親自部署,深入一線,指導工作”🤧,同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統戰部門協調、宗教事務部門和有關部門依法管理”的協調機製和工作格局,“多管齊下🧘🏃➡️,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大膽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依法、管用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為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模式和長效機製開辟了新的路徑🌮🌔,提供了新的經驗👨🏽🦳。
正確認識民族宗教工作的群眾性本質,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基本方針
青海是除西藏自治區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區,也是我國西北各少數民族聚居的中心地帶🐾,其與西藏😂、新疆毗鄰,既是達賴集團分裂滲透的重要地區👴,又是新疆暴恐勢力和極端主義向內地滲透的必經之地🕐,面臨著很重的維穩任務。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青海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初步建立起了依法、管用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維護了較為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這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經驗𓀑,就是青海始終把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維護藏族聚居區穩定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正確認識、深刻把握了民族宗教工作的群眾性本質。
有的地方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在本質上都是做群眾工作,其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也是維護各族人民群眾共同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幹部對此缺乏足夠的認識,往往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待民族宗教問題🥂,認為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是“落後分子”🤾🏿,是維穩的負面因素。因此⛄️,在處理民族宗教問題🚴🏿♂️、做維穩工作時👨❤️👨,就不會對少數民族群眾🏄♀️、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給予充分的信任🎭,這就傷害了少數民族群眾、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實際上是替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擴大了社會基礎👈🏿。
青海省在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維護藏族聚居區穩定工作中,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依法嚴厲打擊以民族宗教問題為借口進行的分裂滲透等違法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始終堅持把占全省人口46.98%的少數民族群眾、占全省人口52%的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視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依靠力量🌚,視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宗教關系和諧的主體,充分尊重🧖🏿♀️、切實維護各族群眾的主體地位,打牢群眾基礎,堅持爭取人心。例如,在寺院管理模式上🙍♂️👨🏽🔧,青海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結合寺院規模🙎🏽♂️、影響和綜合評估🎁🧏🏿,對寺院采取了共同管理、協助管理和自主管理3種方式,其中90%以上的寺院采取的是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對寺院內部事務進行自主管理的模式♛,實行協助管理的寺院也主要是通過各地佛教協會向寺院民管會委派組成人員的方式參與寺院管理👊🏼🕴🏼,即使是實行共同管理的寺院中也強調要協調好寺院管理委員會和寺院民管會的關系,指導、支持寺院民管會的工作👉🏻。
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社會化管理,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基本路徑
青海把建立健全依法、管用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作為寺院管理模式創新的總體要求和基本目標🦸🏼♀️,其中“依法”是加強寺院管理的首要條件,也是加強寺院管理的根本途徑。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不管多麽敏感、多麽特殊,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在民族和宗教領域的反映🤷🏻,依法對民族宗教事務進行社會化管理🧑🏻🦯,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基本路徑💞。堅持依法對民族宗教事務進行社會化管理,就是要運用法治思維🥘,維護法律尊嚴,一切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事。既要依法嚴厲打擊以民族宗教問題為借口進行的分裂滲透等違法犯罪活動,用法律手段反對🧑🏽🌾、打擊分裂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確保宗教活動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開展,又要依法維護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信仰自由和合法權益⇒。在法律之外©️,沒有特殊的個人和社會群體🫳🏼,沒有特殊的民族和宗教利益,也沒有特殊的民族宗教問題▪️。總之,只有依靠法治思維和法律製度對宗教事務進行社會化管理,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管用💇🏻♂️、可持續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才能從根本上維護藏族聚居區的穩定,實現長治久安🕳。反之,舍棄法治思維♟,不用法律製度⛓,就不可能做到宗教事務管理的製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程序化👆,就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疲於應急☁️🧑🏽🦰,疲於對付🐞,甚至左右搖擺、大起大落🧎🏻⚽️,嚴重偏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
加強寺院管理幹部和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關鍵舉措
青海在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實踐中還有一條成功的基本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寺院管理幹部和宗教教職人員兩支隊伍的建設。加強和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長效機製,主要依靠的就是寺院管理幹部和宗教教職人員這兩支隊伍👩🏼💼👩🏼🏭,這兩支隊伍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的高低優劣,決定了寺院管理的成效,決定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措施能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可以說,加強寺院管理幹部和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關鍵舉措。
青海省各級黨政領導始終把寺院管理幹部的選拔、任用和培養置於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和加強藏傳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強調“加強選調幹部的崗前培訓是當務之急💻,提升寺院管理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是緊迫任務”⁉️,對寺院管理幹部的選拔選配、培訓學習、職責任務🎣、考核獎懲、服務保障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做了製度性規定🏊👱,並予以嚴格落實。對於寺院管理幹部的選拔選配🤦,青海不僅強調寺院管理幹部要政治立場堅定,在反分裂等重大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而且還強調寺院管理幹部要熱愛寺院管理工作,熟悉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具有一定的宗教知識和使用民族語言的能力,並具有兩年以上的基層群眾工作經歷🧔♂️。在寺院管理幹部的學習培訓上,強調要重點學習黨的統戰👩👧👧、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法規以及藏傳佛教知識,掌握宗教工作及寺院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寺院的戒律戒規,提高政策水平、寺院管理服務和應急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用句以前的老話來說,就是不僅在政治上要“紅”,而且在業務上要“專”。做到既要牢牢掌握寺院管理的主導權,又要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目前,青海已初步打造了一支政治堅定、作風過硬𓀛、業務精通、忠誠履職的專業化寺院管理隊伍,為加強寺院管理、維護寺院和諧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加強寺院管理幹部隊伍建設的同時🎹,青海也始終高度重視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強對宗教教職人員愛國愛教、守法持戒🪘、抵禦滲透🧓🏽、維護穩定的教育引導🧝🏻♀️,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和發揮寺院僧尼在寺院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支持宗教教職人員通過講經解經♾、弘揚宗教文化、倡導宗教道德等,大力弘揚各宗教愛國🫃、守法🤙🏻、和諧、慈悲、行善等優良傳統。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刻能起作用的愛國宗教界人士隊伍,為建立健全傳統僧職管理和現代民主管理相融合的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創建持久穩定的和諧宗教關系奠定最牢靠的基石。
寓管理於服務之中,讓寺院和宗教教職人員均等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是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基礎工作
青海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面積最大的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薈萃,各區域基礎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青海省黨政領導和各級部門基於青海的這種實際省情,在創新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的實踐中,堅持“管肚子”與“管腦子”同步共進🚣🏻♂️,把改善民生👶🏼、爭取民心作為藏族聚居區長治久安的治本之策,把寺院僧尼作為服務對象,強調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寺院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工作的意見》,把寺院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協調多個黨政部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統籌安排專項建設資金🫖🐋,通過3年左右的持續投入和建設,基本實現寺院水電路暢通,基本實現寺院公共服務和宗教教職人員社會保障全覆蓋,基本完成宗教教職人員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寺院文物本體建築和危殿堂的維修加固😚,基本建成寺院綜合服務站🙋🏻♂️,以及視不同情況建設寺院醫務室🤽🏿♀️,使宗教界能夠均等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為創建寺院管理模式、建立寺院管理長效機製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得到了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廣泛擁護和衷心信賴,真正贏得了人心,夯實了寺院管理和黨的執政基礎,對於促進宗教關系和諧♍️、維護藏族聚居區穩定和國家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意昂簡介:
張風雷,男,1984-1988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本科;1988-1991年就讀於意昂体育平台哲學系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