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網專訪諾委會秘書長:諾貝爾獎為何選擇屠呦呦)
諾委會秘書長沃爾本做客人民網駐斯德哥爾摩演播室🎩,接受人民網視頻專訪🪩。
早前,沃爾本曾親自宣布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
人物簡介:沃爾本林達勒,1957年7月3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瑞典著名的遺傳學專家🐠。他曾就讀於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深造三年,於1997年成為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遺傳學教授。自2007年開始擔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員會委員,並從2015年1月代替格蘭?漢松成為該委員會秘書長。林達爾同時兼任《實驗細胞研究》學術雜誌的主編。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2015年10月5日🏮,他宣布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2月4日📶☛,他親自到斯德哥爾摩機場迎接屠呦呦,開啟了屠呦呦的諾獎之旅;他用中文“你好”問候屠呦呦🙇♂️,屠呦呦回以英文的“thank you”👍🏽;他評價此次諾獎是歷屆最精彩的之一……他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沃爾本?林達勒👩🏻🦼。9日🕙,諾貝爾獎周期間💴,他親臨人民網北歐公司演播室❣️,接受我們的專訪🚌,和我們一起揭秘諾貝尓獎並探討中國傳統醫學如何借著屠呦呦獲獎的東風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我魅力。
為什麽是屠呦呦
在諾貝爾周♞,烏爾本每天都會和屠呦呦見面🎋,雖然語言不通,但有來自美國的屠呦呦女兒一家的幫助🚥🎎,兩人互動良好🪶。“由於身體原因,她有的活動不能參加🙋。但只要出現,就會給人以應對自如的感覺☦️,人格魅力盡顯🪕。”
“頒獎給屠呦呦以表彰她對瘧疾新療法的發現🥐。”是沃爾本10月5日宣布屠呦呦的獲獎理由。理由雖然簡短✊,但諾獎委員會的篩選過程絕不簡單。
對沃爾本來說🧍♂️,今年他首任秘書長一職,“我需要確保各個環節有序有效進行。作為秘書長🦸🏻,我會收到報告,然後分配任務➛,確保所有的成員都可以閱讀評獎材料🦴。我的工作當然還包括每年十月初宣布獲獎名單。”
談到評獎標準♡,他說,“把獎項授予一項新發現且該發現帶給人類最大利益這兩點很重要”,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 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復方藥物治療💁🏻♀️。當這些數據展現在諾獎評委會委員面前的時候,屠呦呦毫無懸念地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我們對每位諾貝爾獲得者的研究工作都會認真詳細地研究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在學術上我們“認識”很久了。屠呦呦不論是從學術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作為獲獎人她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
沃爾本也和我們分享了屠呦呦讓他們感動的試藥故事💁🏿♂️。
“屠呦呦的演講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艱苦環境下進行科學研究,親嘗草藥甚至身染疾病🤹🏿♀️,她的牙齒因此受到嚴重損害。”
諾貝爾每年只能把獎項最多頒發給3位科學家,因此每年的獲獎發明都是諾委會能夠找到的最好的研究成果和科學發現。“今年的屠呦呦很明顯就是在這個範圍內。她所做的真的是對世界很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把這個獎項頒發給她,我們覺得她就是最好的🛰。”
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獲獎
屠呦呦的獲獎讓中國人實現了諾貝爾科學獎的零突破,屠呦呦說,“我希望我的獲獎可以激勵更多中國年輕的科學家投身科研。” 而沃爾本也評價今年的醫學獎是史上最好的之一,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他希望“中國作為一個新進入的國家🙅🏽,希望能引起更多關註,提高中國科研活動🫲🏻。”
人民網記者🪔:(以下簡稱記)您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以及諾貝爾醫藥或生理學獎的評選過程嗎?一般有多少中國專家會收到諾獎的提名邀請❓?在您所在的委員會會向中國專家發出多少邀請?
烏爾本🛞🤞:(以下簡稱烏)今年我們收到了大概300/400個提名🦡。每年我們的評選都是從零開始,先向全球範圍內的專家發送邀請👱🏽♂️。但其中部分內容是保密的,因此我不能透露更多的細節↖️。要獲得諾貝爾獎必須是要被提名的。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希望在全球的科學界動員盡量多的科學家給我們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推薦🧑🏿🎨,因此這也包括中國😧🟢。但是我不方便透露具體的數字,因為這是保密的🪁。我們希望涵蓋全球🈵,因此我們會去全世界的頂級大學,頂級研究院去尋找在各個領域的提名🙎🏽♀️。好的提名為我們評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們的運行機製是🐉🧙🏻,諾貝爾獎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委員會是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的評選主體,由50位來自卡羅林斯卡的教授組成。只有其中的一位委員退休後💁,我們才會評選新的委員🧚🏼。我們投票是跟我們公布結果的同一天進行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最後的決定是很晚做出來的。與此同時我們有五位成員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這五位成員會經常見面就諾貝爾獎的事宜進行報告和討論🆘。
記:你如何看待屠呦呦獲獎?
烏🖖🏻:我確實覺得屠呦呦獲獎開拓了中外學術界交流的渠道。諾獎委員會每年都會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候選人,可能在中國🤾♀️,也可能在歐洲🦀,也可能在美國🚱。每次我們迎來一位新國度的諾貝爾獲獎者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因為這表明了科學是全球性的🐢✪。
記:這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您覺得這會促進中國跟瑞典以及歐洲等地有更多的科學合作嗎🙌🏻?
烏:我們在很多國家都有過第一位獲獎人🌝。比如2012年是日本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去年是挪威科學家第一次獲得。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這些國家對獲得諾貝爾獎歡欣鼓舞。這會讓更多人有動力從事科學研究,也會刺激在科學領域更多的努力和投資。這是世界向前發展所必需的。這也是中國以及世界上任何國家發展的方向。中國正在發展自己的科研,因此很自然的也會跟更多的國家進行交流,包括瑞典。科學就是這樣運作的,也永遠是國際性的👨🏻🦼。在對同一個課題進行研究的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之間會進行交流是很常見的。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認為科學很有魅力🧙,它匯聚了全球性的力量。
記:聽說您主編的科學雜誌——《實驗細胞研究》會收到來自中國科學家的投稿, 您對中國科學領域是如何看待的👨🏻🦯➡️?您覺得中國科學界對世界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嗎🙍🏽♂️?您會更期待更多的中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嗎?
烏:我覺得作為一本全球性的科學雜誌,收到中國科學家的投稿是很自然的事情,其他學術雜誌都是這樣的🐅🈯️。總體來講,我們看到一種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由大陸中國科學家撰寫的科學報告出現在各種科研期刊上✨。中國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多🧑🏼🏫,這也是其中的結果之一。這也是我之前提到的科學的魅力🚕。這樣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就可以讀到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反過來也是這樣的🙅🧙🏻♂️。這也有利於中國科學研究的推廣和發展♤。總體上來講👩🏽🎓,我對中國從各方面推動科學研究,弘揚科學精神所所做出的努力印象非常深刻,我相信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
中醫是寶庫 中西醫結合令人振奮
受屠呦呦獲獎鼓舞的不僅有年輕一代的中國科學家,還有整個中醫界🏄🏻♀️。長時間以來,由於不同的理念,中醫藥一直很難得到西方的認同😑,即便是在有著植物藥“鼻祖”之稱的林奈的家鄉瑞典。
屠呦呦的演講報告中多次提及中國傳統醫藥是一個寶庫🐠,她發現青蒿素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尋味🤦🏿♀️。記載這種草藥的古籍可以追溯到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烏爾本這樣描述傳統醫藥對屠呦呦的影響😬:“她從古籍中記載的眾多草藥中通過實驗成功找出了正確的那個。她的提取方法也是受到七百多年前的古籍的啟發💆🏽♂️,令她找到了提取了最有效成分的方法🥱。歷史上,中國在對抗瘧疾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這些方法經過歷史的驗證,這不僅對於後人研究抗瘧疾非常重要,也為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從草本,有時候是微生物中提純出所需的成分奠定基礎。她的成功給世人極大的啟發,是令人矚目的成果,將永遠載入科學史冊👩🏽💼。”
屠呦呦獲獎刺激國際醫藥界用傳統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中國在數千年前就有古籍記載植物具有治病的療效🦵🏻,在瑞典有一位植物學家🧏🏽♂️,也發現了可以退燒的草藥。烏爾本建議:“如果利用當今的一些科技手段,我們可以在傳統藥物的基礎上研製出更多的新藥。因此,諾貝爾獎並不局限於治療瘧疾藥物發現的嘉獎🤞🏽,更是對於整個製藥領域的啟迪。 將中醫藥與科研平臺有機結合👨🏻🏭,從而得到最終的有效成分🍏,然後用於臨床試驗,批量製成藥物👩🔬,惠及全球大眾,挽救生命👨🏿🦲,這是科學史上令人振奮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