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出席諾貝爾報告會,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向現場的1千多名觀眾展示了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她在演講中介紹了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強調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希望中西醫有機結合🧙🏿♀️,優勢互補🦹🏻♂️,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從而造福人類🧑🏼🦲。
等待演講😫: 觀眾寒風中排隊熱情高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北歐醫學研究重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就是該校下設的一個機構👨🦼。12月7日的諾貝爾演講就在這裏舉行✒️。今年的演講地址在醫學院新落成的醫學禮堂。該禮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閃閃的玻璃幕墻🐦。禮堂內能容納1千多觀眾,是整個學院最大的禮堂。禮堂座位分為媒體區和觀眾區。考慮到因為屠呦呦獲獎引發的熱潮,此次諾貝爾演講的組織者11月初就開始媒體註冊和登記,而10多天後註冊網址就顯示媒體席位已滿員🤸🏼♀️。由於大村智獲獎,從日本和歐洲各地趕來的日本媒體有10多家,記者有30多人。而屠呦呦的獲獎也吸引了大批國內外華文媒體的熱情。從中國內地、歐洲各地趕來的中國媒體也有10多家。由於本網記者註冊較早🦴,獲得了第一排的座位號。
屠呦呦的諾獎之旅吸引了在瑞華人華僑的高度關註◻️。來到禮堂門前🍐,已經有數百名華人在排隊等待入場了。演講定在下午1點舉行。他們都提前了3個小時,在冬日的寒風中等候💘。對屠呦呦的熱情驅散了冬日的寒冷。他們中有醫學院的留學生,也有教職員工等。還有特意從500公裏外的城市趕來的華人在等候🖖🏽。他們有的手裏拿著中瑞兩國國旗,邊等候邊興高采烈地聊著天👨👨👦👦。還有華人在會場外面掛出了祝賀屠呦呦獲獎的橫幅。
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工作的華人研究員張世瑾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說,今天很早就來排隊了2️⃣。看著旗桿上懸掛著的中國國旗🧼,心情很高興也很激動。她說👐🏼🤵🏽♂️,這是我們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還是一名女性,所以真的特別自豪🎎,向她表示祝賀。對中醫未來的發展,她認為可以通過屠呦呦獲獎得到啟發,對中醫有用的部分進行科學研究👩🏼💼,從而更好地推動中醫藥的發展。旅瑞華人張巧珍對本網記者表示,屠呦呦獲獎既是中醫的驕傲,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光榮。中醫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是我們中國人的根,我對中醫的未來非常看好🧝🏿。希望以後有更多傳統的中醫走向世界,有更多的中醫學界的人來領取諾貝爾獎,為中國人再創輝煌。一位來自斯德哥爾摩以北的烏普薩拉大學的華人博士早上起的非常早,乘坐八點鐘的班車從烏普薩拉趕過來聽演講🧑🏽⚕️。他說🧔🏼🔯,祝賀屠呦呦教授獲獎🎒💆🏼♂️,也希望她能夠給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一些寄語👨🏽🦲。這個獎項頒發給的是“兩彈一星”時期、確切的說是40年前的研究成果。希望中國未來能有更多的改革開放之後的科研項目獲得世界認可🤙🏻。
除了華人以外,隊伍中還有一些屠呦呦的西方“粉絲”🧑🏻🏭。一位來自芬蘭的卡塔拉米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讀生物醫藥學研究生說“能夠來參加這麽一個重要講座🛌,心情非常激動😣。這是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很高興自己也能夠加入進來🚵🏼♂️🈹。在今天的三位獲獎者,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來自中國的獲獎者屠呦呦教授👨🔬🥍。但我同時也很期待其他兩位獲獎者的精彩演講👨🏻🏭👩🏼🏫。我覺得我們西方的醫藥學很少引進或者參考中國的傳統醫學🅱️,屠呦呦獲獎能夠更好地將中醫概念引向世界,給世界醫藥學界帶來新的研究角度。如果我有機會見到屠呦呦教授💁🏻♂️,我首先要感謝她長期的努力和研究🪶。同時我想告訴她青蒿素的研究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啟發。然後也希望多跟她談談專業的問題,比如瘧疾問題以及未來的醫藥發展等🧑🏽🚀🤭。對於中醫,相信這次諾貝爾獎會讓中醫在芬蘭更加受到關註”🧘♀️。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馬丁是第三次參加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講座了🛀🏿,他說,“我今天來主要是對來自中國的屠呦呦教授特別感興趣。她的研究最早來源於一些偶然性😽,她在看一些中醫藥古書的時候得到啟發🦸🏽♀️。這個很有趣。而且她的工作不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產物🛏,我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我有機會看到她的話🙍🏼♂️,我會說她很酷!”
11點半記者和聽眾開始進入禮堂🧘🏼。很快🚴🏽♂️,能容納1200人的禮堂座位幾乎被占滿🏊🏻。放眼望去🧎🏻➡️,觀眾席裏華人的面孔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在貴賓席上坐著諾貝爾基金會執行主任海肯斯滕、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醫學院校領導和教授等。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大家都在期盼著一睹屠呦呦的風采⛄️。
演講現場:屠呦呦最關註的還是青蒿素
下午1點,諾貝爾演講開始。屠呦呦等三位獲獎者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從側門進入會場🦻🏿。全場觀眾隨即起立鼓掌💅🏼。她一襲藍色禮服顯得端莊典雅。在丈夫李廷釗和女兒的陪伴下,緩步走到會場正中的座位坐下👇🏻。從氣色看她稍顯疲憊,李廷釗對本網記者透露,長途跋涉對他們確實比較辛苦✥,每晚都要靠吃安眠藥入睡👨🏿🌾。
這時,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院長安德斯·海姆斯騰走上講臺,代表學院向3位獲獎者表示熱烈歡迎👩🏻🍳,並感謝3位科學家的發現對人類福祉做出了重要貢獻🚴♂️。隨後,會議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主持。他對3位獲獎者分別進行了介紹💱,介紹屠呦呦時他說道:“瘧疾對全球超過2億人口造成影響。通過數百次試驗,屠呦呦發現了特定的含有青蒿素的植物,並找到了有效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從而對治療瘧疾做出巨大貢獻🧆。”
第一位上臺演講的是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在6日新聞發布會上他是用日語發言🧟♂️,再由翻譯用英文介紹。出乎記者意料的是,今天他把電腦直接帶到講臺上,照著講稿用英文發表演講。第二位上臺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屠呦呦最後發言。她演講的題目是《青蒿素的發現 中醫給世界的禮物》💁🏿♂️。考慮到她身體的原因,組織方特意為她降低了講臺🧑🏽🦲🐎,讓她坐在椅子上演講。除了講臺上的麥克風外,安德森教授還在她的右側舉著另一個麥克風。屠呦呦的左側坐著她的女婿毛磊,隨著她的中文演講一幅幅播放著PPT,上面有演講內容的英文翻譯✏️。
屠呦呦首先向評委會表示感謝🧸,她說,“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並表示感謝”。她隨後通過一幅幅照片、資料和文字,介紹了40多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中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復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後用堿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製備樣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回顧40年的歷史,她強調🦹🏽♂️,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信息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在困境面前要堅持不懈;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這都是發現青蒿素的基礎和條件。
最後🩵,屠呦呦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藥。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通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最後🧑🏽✈️,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我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 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演講結束後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觀眾們對這位老人的堅忍不拔的科研精神欽佩不已。隨後,組織者請另兩位獲獎者一起登上講臺🦹🏻♂️,和屠呦呦一起合影留念👩🏽。

屠呦呦微笑著走向演講臺

在演講中提到本草綱目

三位獲獎者合影

演講大廳早早坐滿了人

早早等待在場外的華人